原創:賀明遠
永遠難忘、永不褪色的青春芳華
今年5月23日,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簡稱《講話》)發表83周年;今年9月,也是原蘭州軍區守備一師撤編40周年。
部隊雖然撤編了,但蘭州軍區守備一師(前身為原陸軍二十師、騎兵第二師)歷屆宣傳隊與部隊同行、為官兵服務的腳步足跡與激情心聲,自始至終相隨相伴。在完成甘南、青南剿匪平叛戰斗任務,特別是在完成堅守、建設賀蘭山的艱巨任務中,宣傳隊常年駐守賀蘭山深處的八號泉,堅持不懈按照《講話》精神、圍繞部隊主要任務面向全師部隊、面向基層官兵,為謳歌部隊先進典型、講好官兵故事、活躍部隊文化生活發揮了獨特的戰地文化宣傳作用。無論歲月過去了多久,八號泉始終是我們曾經的家、是我們奮斗事業的港灣、是我們永遠難忘的圣地。
昔日戰友們的歌聲和舞姿,如昨日星辰浮現在眼前。熟悉和喜愛的舞臺及演出劇照,透射出濃濃的年代滄桑感,滿滿都是美好與難忘的回憶。正如原陸軍二十師五十九團三營七連老連長吳有文回憶的那樣:“1974年,我率領全連執行國防施工任務,所處環境荒無人煙,一年四季見不到一個老百姓。連隊戰士當了三年兵,退伍時竟然連團長是個啥模樣都沒見過,更別說見到女兵了。當接到上級通知師宣傳隊過幾天要來連隊慰問演出后,戰士們就像過年一樣興高采烈,因為終于能見到師宣傳隊的女兵了。一連幾天,全連坑道掘進速度竟然由原來每天5米一下子提高到8米……”
原陸軍二十師宣傳隊表演《坐唱》劇照
從部隊宣傳隊誕生那天起,使命初衷就是為兵服務。全軍業余文藝宣傳隊,誕生于戰火紛飛的年代。1929年古田會議后,中國工農紅軍各部隊就從士兵中挑選出優秀分子組成宣傳隊。
1931年,中國工農紅軍軍事政治學校成立了“八·一劇團”,成為我軍第一個以藝術活動為主的專業性藝術團體。此后,紅軍各軍團、方面軍相繼成立了文藝團體。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黨史和中國革命史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在延安楊家嶺隆重召開,中國共產黨人和文藝工作者齊聚一堂。經過三次會議和熱烈討論,毛主席發表了高屋建瓴、名垂青史的《講話》,鮮明地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價值導向。
歌舞《送鹽》劇照 ,滕騰、汝林飾紅軍戰士,殷小晶飾白匪軍官
關于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毛主席明確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
根據我黨確定的文藝發展方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全軍各級文藝單位遵照這一方針面向基層、面向連隊、服務官兵,有力發揮了積極有效的宣傳導向和鼓舞士氣作用。
1966年,原騎兵四團宣傳隊演出《馬刀舞》劇照,前為王明有
20世紀60年代末,原蘭州軍區騎兵第二師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為陸軍二十師,全師官兵奉命進駐賀蘭山。當時,戰備、訓練、施工任務特別繁重,并時刻準備打仗。部隊前期駐扎在平羅、大武口、石炭井等地,隨后全員進駐賀蘭山北部各個防區。
據原陸軍二十師宣傳隊隊長楊清竹(1964年入伍)回憶:因部隊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境極差,文化生活基本沒有,尤其是剛入伍的新戰士思想不穩定。他剛調到步兵五十八團政治處不久,團首長出于為活躍部隊文化生活考慮,便點將讓他負責著手組建團宣傳隊。與此同時,團政治處還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各營、直屬單位春節時必須舉辦聯歡會,并派楊清竹下點督促檢查、協助編排節目、從中發現有文藝特長的戰士。
春節過后,團首長將新組建的宣傳隊安排在駐防平羅縣團部的特務連,另抽調六連副指導員張耀斌擔任指導員。自此,團宣傳隊吃住在特務連,排練地點在平羅縣玉皇閣。
1970年“五·一”前夕,五十八團宣傳隊排練節目
騎兵二師整編為陸軍二十師時,老首長李俊杰從解放軍總政治部機關調任師副政委。1970年夏,軍地共同興起學唱學演“革命現代樣板戲”高潮,師部把骨干陳葆泉、楊春生、許瓊華、董文學、張慶忠、禇延福、金林等骨干人才集中起來,并責成步兵五十八團宣傳隊全員加入排練隊伍。李俊杰副政委任職期間(1971年9月,邢道山師長調任天水軍分區司令員,李俊杰改任師長),對師宣傳隊建設極為關注,大小事務統抓。
1970年11月,師首長決定以陳葆泉、楊春生、許瓊華、董文學、張慶忠、禇延福和步兵五十八團宣傳隊隊員張志強、馮源、趙百苓等骨干為基礎,從步兵五十九團、六十團選調董光平、趙臻、殷延平,另接數名新兵補充正式組建師宣傳隊。
原陸軍二十師宣傳隊隊員在八號泉本隊食堂前合影
1970年12月,師政治部文化干事巨興中帶領陳葆泉去銀川和大武口征招部分文藝兵。年底,陸軍二十師文體隊正式成立,隊長楊清竹、指導員翟玉民、副隊長張其興、副指導員惠銀柏,文體隊下設宣傳隊和籃球隊。
當年,宣傳隊編為兩個排、五個班,排長分別為陳葆泉、楊春生,5個班中有一個女兵班。大約半年后,女兵班解散,女兵遂分別編入其余4個班。二十師宣傳隊從1970年年底成立,到1978年年底解散,共歷時8年。
原陸軍二十師宣傳隊樂隊在窯洞營房前排練
1981年8月末,根據上級要求二十師重新組建文體隊,后于1983年隨部隊整編更名為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文體隊。隊長李大東,指導員侯繼光、王新莒、張永繼,副隊長賀明遠。新隊組建后,分別從銀川、蘭州、西安、石嘴山、石炭井等地征招一部分具有文藝特長的新兵,又從各團選拔抽調一部分優秀文體骨干予以補充。新隊共運行4年,至1985年9月在百萬大裁軍中隨部隊撤編自然終結。
除此之外,部分團有業余宣傳隊、營(連)有演唱組,遇有演出任務就抽出人員集中排練,演出結束回歸班(排)繼續照常參加施工和訓練。無論是師(團)宣傳隊,還是營(連)演唱組;無論在連隊軍事訓練、國防施工、軍農生產、邊防衛戍執勤,還是支援地方廠(礦)任務;不管單位大小、官兵多少,都留下了宣傳隊隊員活躍的身影。
五十八團宣傳隊演出舞蹈《風雨偵察兵》劇照
寫兵人、兵事,是宣傳隊創作演出的生命源泉。為了做好兵寫兵、兵演兵、兵唱兵工作,歷屆宣傳隊每年都要安排創作員和隊員下到基層連隊體驗生活、采訪積累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據老隊長楊清竹回憶:炮兵團剛進駐到寧夏時,各單位分散駐扎在西大灘一帶。該團三連指導員王樹槐會些針灸,他便同連隊衛生員一起用針灸為駐地社員治病,讓一個啞巴女孩恢復發聲能說出簡單話語。為此,村里不少人爭相跟著王樹槐學針灸。
據此,師宣傳科干事高文科創作出了歌劇《紅醫村》。1971年6月,固原地委召開黨代會,師宣傳隊奉命代表寧夏軍區赴固原進行祝賀、開展慰問演出。此時,我正在固原地區秦腔劇團工作,有幸觀看了演出。劇中軍民魚水情的感人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沒想到,兩年后我從劇團參軍入伍,也成為陸軍二十師宣傳隊的一員。
后來,《紅醫村》劇本經李本深、馮劍華二人進一步修改得到完善。1972年春節,宣傳隊到石嘴山進行擁政愛民慰問演出。演出后,時任市委書記徐芊等地方領導與陸軍二十師“支左”首長白聚祥副政委上臺親切接見全體演職員并合影。
師宣傳隊演出《紅醫村》劇照
據楊清竹老隊長回憶:“為了加強師宣傳隊建設,確保參加并完成寧夏軍區文藝匯演任務,師政治部調步兵五十九團一營副教導員王明有負責宣傳隊工作。王明有政治責任心強、工作熱情高、管理方法靈活,為了搞好工作他主動要求擔任《紅醫村》改編,后重新命名為《春滿山村》,還主動飾演劇中老支書一角。后來,他被任命為師宣傳科副科長。”
2006年楊清竹去北京旅游時,與宣傳隊戰友合影。楊清竹(右二)
參加寧夏軍區文藝匯演和在銀川紅旗劇院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51周年演出,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回到部隊后,宣傳隊到各團及地方有關單位巡回演出。1972年8月,上級調楊清竹隊長負責籌建師部禮堂,后又調他去大武口參加師家屬院建設。1973年4月,他被任命為步兵五十八團三營八連指導員。
據五十八團宣傳隊演員班老班長陳振民回憶:“1971年,他與五班幾位戰友到駐守石嘴山黃河渡口的二連參加施工。當看到連隊戰士的棉衣被磨出白花花的棉花,在零下20度的嚴寒氣候下奮力施工,每班長達12小時高強度采石作業。陳班長他們被連隊戰士這種拼命精神所感染,返回就編排出歌舞節目《打石料》。隨后,又在住黃羊灘農場三營七連體驗生活期間,編排出《豐收舞》。
當目睹戰士自己織毛衣、補襪子、補軍鞋時,陳振民班長同湯一平、趙海平、張發錄等共同創意,編排出反映戰士真實生活題材的舞蹈《補軍鞋》,后參加全師文藝匯演獲得一等獎。1973年,師宣傳隊將《補軍鞋》作進一步修改加工,并搬上蘭州軍區師級宣傳隊文藝匯演舞臺,受到首長和戰士歡迎”。步兵五十八團宣傳隊在六連駐訓時,由魏積乾完成作曲,湯一平、趙海平、張發錄共同編創出舞蹈《風雨偵察兵》和小舞劇《我們是連隊的泥瓦匠》,后在部隊和地方演出收到良好宣傳效應。
1974年9月25日,參加寧夏軍區文藝匯演獲獎后戰友合影
師宣傳隊還以部隊不同年代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英雄人物為素材,積極開展舞臺文藝創作。如數年堅持在本職工作崗位發揚“雷鋒精神”、做好點滴工作、安全行車80萬公里,被蘭州軍區授予“雷鋒式戰士”榮譽稱號的炮兵團汽車連志愿兵駕駛員孫克倫;因公出差途中在重慶山區公路旁邊30多米深谷下,依靠一人之力,肩扛手抱勇救30多位特大公交車側翻墜溝事故幸存重傷員不留名,后榮立二等功和“邊陲英雄兒女獎章”的步兵六十團二營五連戰士王強;在組織新兵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時,為搶救戰友而壯烈犧牲的炮兵團130加農炮營偵察排長、革命烈士、一等功臣劉新華;為撲滅入庫油罐列車意外起火,奮不顧身撲上著火車頂強忍大面積燒傷劇痛、拼死關閉注油口頂蓋成功阻止嚴重爆炸事故發生的師后勤部油料庫戰士、二等功臣傅作全等。
根據真實事跡,分別以寧夏坐唱、表演唱、故事、配樂詩朗誦等形式搬上舞臺。這些反映真典型、真英雄、真事跡,真實性與藝術性有機融合的文藝節目,有力宣傳了部隊涌現出的典型事例和英模人物,極大弘揚傳播了奮斗拼搏的“正能量”。
1983年4月,師宣傳隊學習排演話劇《高山下的花環》結業留念。
當年,原二十師宣傳隊歌唱演員陳少島、李小珠學唱張振富、耿蓮鳳的男女聲二重唱代表作《祖國一片新面貌》配合默契,演唱效果受到官兵一致稱贊。特別是由師宣傳隊創作的獨唱《賀蘭山就是我的家》,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充分反映了駐守賀蘭山官兵無私奉獻的情懷。這首歌不但在舞臺演唱,還下基層部隊教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官兵,至今久唱不衰。
宣傳隊創作員和演員通過深入施工一線感觸到:國防施工太辛苦,施工戰士真偉大。他們打眼、放炮、排險、除碴,滿臉、滿嘴、滿身布滿灰塵,從外貌上已分不清誰是官、誰是兵、誰三十、誰十八?隊員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面向連隊、走近官兵,當感悟到他們的平凡與偉大,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藝戰士的使命與責任,也就悟透了部隊宣傳隊隊員的戰斗主陣地和為兵服務的真諦。
守一師宣傳隊創作員趙蘇平曾深情感悟道:“心中裝著兵,創作就有方向;越是來自連隊題材的作品,越會深受官兵歡迎。所以,寫官兵、贊英雄,用文藝激蕩官兵的血性豪氣,是我們文藝戰士的職責和榮光。”我更是沒有忘記:1982年4月,原陸軍二十師老師長李天生對政治部主任譚發科說道:“宣傳隊和籃球隊是我們師的兩張牌,你譚主任一定要把這兩張牌打好!”今天回想起來,更覺意義深遠。
師政治部主任譚發科在八號泉營地留影
用心、用情、用愛為兵而演、為兵而歌,是宣傳隊員的最大心愿。據老排長楊春生回憶:“王明有從步兵五十九團一營調師政治部宣傳科任副科長,全面負責宣傳隊和籃球隊工作。他狠抓“兩支”隊伍思想和業務建設,使宣傳隊和籃球隊成為軍隊和地方聞名的“名星”。1973年,他親自帶宣傳隊用自制的架子車拉上樂器和道具、背上行李徒步繞賀蘭山下基層為執行訓練、施工、營建、軍農生產任務的官兵演出,既完成了演出任務,又鍛煉了我們這些宣傳隊隊員。如今回憶起過往件件經歷,依然令人難忘。”
李衛兵(右)與魏延泉演出雙人舞《清明夜》
為配合部隊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經師政治部批準,1983年4月由隊長李大東帶部分隊員赴蘭州軍區戰斗話劇團學習排演大型多幕話劇《高山下的花環》。
對于一支組建時間短、業務基礎淺的師級文藝宣傳隊,要想排演舞臺藝術水平高檔次的大型多幕話劇,可謂困難重重、壓力多多。政治部主任譚發科參加全隊動員會議,大家抱定頂著壓力上、踩著困難走的信念和學演好《花環》一劇向全師官兵獻禮的決心奔赴蘭州。
赴駐訓部隊慰問演出前合影。左起:李秀英、劉陽生、李玉民、茹巖
在戰斗話劇團傅超導演與各位指導老師嚴格、精心地輔導下,隊員每天排練至深夜,奮戰一月終于學成歸來。由于劇中人物角色較多,而全隊演員人數嚴重不足。于是,隊里決定除主角人物以外,一人飾演多角,女隊員著裝改扮男戰士。最后,僅用了二十多天便完成了道具布景制作和燈光音響調試及彩排合成。
在劇中,隊員李衛兵飾演連長梁三喜、李秀英飾演梁母、胡曉燕飾演梁妻韓玉秀、孫學增飾演指導員趙蒙生、茹巖飾演趙母吳爽、印有林飾演副連長靳開來、茍海洮飾演靳妻楊改花、慕國強飾演雷軍長、劉云武飾演軍長之子“小北京”雷凱華、劉魯秦飾演戰士段雨國、魏延泉飾演高干事。
按照劇情要求及導演提示,每個隊員都傾注真情與努力將劇中各個人物角色盡力再現得鮮活生動、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特別是演到劇中主人公梁三喜英勇犧牲后,在清理烈士遺物時梁大娘與兒媳玉秀對白“人走,賬不能欠”的段落時,臺下官兵人人內心都被深深震撼,并抑制不住地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無論師(團)宣傳隊還是營(連)演唱組,業余文藝隊伍人數不多、沒有固定編制、人員流動和方式不定。但是,這支活躍于基層、離官兵最近,始終保持著部隊文藝工作特征的文藝隊伍,在為兵服務方面具有其鮮明地靈活性和貼近性等特點。所創作出的作品和演出方式,明顯帶有部隊生活的突出本質特色和鮮活地軍旅氣息,特別容易受到部隊官兵的普遍歡迎。
師副參謀長程發林(中)與師宣傳科陳明山(右)、黃海(左)合影
原陸軍二十師五十八團一營營長孫友和(1965年入伍),在回憶他當年參加連隊文藝演唱組情景時深情地說:“1966年,我是連隊文藝演唱組成員。在農忙季節,戰士們一起到甘南草原幫助藏族牧民搶收青稞。無論為連隊、還是為藏民,演出的第一個節目就是《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和《戰士愛讀“老三篇”》。
演唱組還根據連隊的新人新事,臨時編排節目熱情頌贊為大家服務的義務理發員、馬背上的衛生員、為全連伙食大改善日夜操勞的炊事員等“八大員”,如表演唱《炊事班里練兵忙》。現在,還記得幾句歌詞:甘南草原若爾蓋,野營拉練搞訓練。一個排來三個班,三口大鍋揪面片。說的說、笑的笑,這樣的場面真熱鬧……至于道具,也全是用的廚房的鍋碗瓢盆和菜刀大勺。
那時,連隊文化生活條件也只能做到這樣。但是,戰士們愛看,且笑得前俯后仰,開心的不得了。現在想起來,這正是軍旅文化中一道令人難以忘懷、流連忘返的靚麗風景線。”
據楊清竹隊長介紹:“宣傳隊進駐賀蘭山初期,出操、練功在山坡或沙灘,翻跟頭在窯洞前,排節目在政治部會議室。白天演出,借助自然陽光;晚上演出,借助汽燈照明,條件好點兒栽兩根木桿、掛一深色底幕布當舞臺。”我記得1974年師政治部組織團級宣傳隊“八一”文藝匯演時,演出就在師部燈光球場簡易舞臺上進行。每次到部隊施工工地慰問演出時,舞臺就以開鑿出的坑道口或施工車輛作背景;演出時隊員有車則乘車,無車則徒步翻山越嶺抵達施工工地。
宣傳隊在部隊施工現場慰問演出
所慰問的連隊,因站哨和在炊事班做飯的戰士不能觀看節目。于是,宣傳隊暫時沒有演出任務的隊員就替他們站崗、幫廚;師醫院剛做完手術的傷病員和炊事員,一時不方便到演出場地觀看節目。于是,隊員就到病房、伙房為他們專門演唱。
1970年入伍的李寧,在軍營舞臺是一位閃耀星光的女歌唱演員。她以獨有的演唱風格,詮釋了歲月如歌的意境。她不僅在官兵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以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和多才多藝的完美表現,演唱了多首部隊官兵喜愛的歌曲,被戰友們親切地譽為“小馬玉濤”。如今,已退休的她依然保持著青春活力和成熟魅力,猶如綿厚醇香的老酒,隨著時間的沉淀愈顯獨特韻味。
賀蘭山戰歌,催人奮進。部隊進駐賀蘭山后,所處自然條件和工作生活環境十分艱苦,訓練施工任務又異常繁重。原師宣傳隊創作員李本琛、馮劍華根據部隊進山后的訓練、施工、營建、軍農生產等方面的生活實際生活寫了幾首歌詞,定名為《賀蘭山組歌》。后經楊清竹隊長及李本琛、張煥昌找到時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寧夏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潘振聲老師完成譜曲。全隊隊員加班加點完成排練,除參加寧夏軍區文藝匯演,還在銀川紅旗劇院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51周年晚會成功演出。
師、團宣傳隊部分老戰友回訪五十八團團部合影
部隊堅守賀蘭山十六載,為弘揚官兵“艱苦創業、自覺奉獻、勇于犧牲”的“賀蘭山精神”,原師直工兵營副教導員李德明受命創作82版《賀蘭山組歌》歌詞。按照師政治部領導指示,宣傳隊把《賀蘭山組歌》這部作品以聲樂套曲形式奉獻全師官兵。
1982年4月,隊長李大東帶領樂隊班班長石聯省等人前往原寧夏歌舞團,專程拜訪資深音樂工作者劉同生老師,請他幫助譜曲。
完成譜曲后,政治部領導要求宣傳隊以排練《賀蘭山組歌》等為主線反映全師官兵刻苦訓練、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以反映部隊各項建設成果的自創節目為重點,全力確保“82.6”軍事演習歡迎文藝晚會專場演出的成功。
82版《賀蘭山組歌》由《堅決守衛賀蘭山》《塞上江南好地方》《風沙戰歌》《戈壁情》《警惕的網》《誓死守衛賀蘭山》《賀蘭山英雄的山》七首曲目組成,并有混聲合唱、領唱合唱、男女分聲部合唱等不同段落。由于宣傳隊人員少、力量單薄,難以達到演唱藝術效果要求。為此,政治部積極協調師高炮營抽借20名戰士參加排練演出。
1982年6月,全體隊員以《賀蘭山組歌》和其它節目,以飽滿的激情和認真的表演,圓滿完成了“82.6”軍事演習歡迎晚會專場演出。7月下旬,在寧夏軍區慶祝建軍55周年文藝匯演中,再一次展現了全師官兵堅守賀蘭山、扎根賀蘭山的精神風貌。
1984年4月,師宣傳隊參加蘭州軍區迎接全軍業余文藝調演(西南·西北片)寧夏軍區代表隊節目選拔會演。在這次演出前后,82版《賀蘭山組歌》更名為組歌《賀蘭山頌》,并由守備一師和守備三師兩支宣傳隊共同組成的寧夏軍區代表隊排練演出。最后,隊員張莉創作表演的陜西方言獨角戲《女豬倌》在全軍文藝調演決賽中榮獲表演一等獎。
1984年6月,演出組歌《賀蘭山頌》劇照
1985年3月,按照師政治部安排,宣傳隊赴各團慰問施工一線官兵。寧夏的3月,一場大雪把賀蘭山裝扮得分外妖嬈。當隊員黃瑾深情演唱《我愛你塞北的雪》時,施工現場立即響起喜悅的掌聲。她的歌聲既像一縷陽光,給戰士們帶去溫馨和力量;又似和煦的春風,吹綠了戰士們心頭的美好希望;更宛若一眼透徹的清泉,滋潤著戰士們真誠的肺腑。黃瑾激動地說:“能成為一名賀蘭山部隊的文藝戰士而深感自豪、能為官兵演唱而由衷高興、能代表部隊參加全軍文藝調演而倍感榮光。”
3月的賀蘭山,氣溫仍是零下十幾度。演出途中下起大雪,觀看節目的連隊戰士頭戴皮帽、身穿皮大衣、腳穿大頭皮鞋、手戴棉手套。但是,臺上演出的宣傳隊員卻只能一直穿著單薄的服獨唱裝堅持為大家繼續表演。《賀蘭山組歌》那悠揚高亢的旋律激蕩在壯闊的賀蘭山深處,與臺下熱烈的掌聲融和在一起氣勢如虹、蓋雪壓風。五十九團二營四連排長王軍樂說:“看著宣傳隊隊員認真地演出、聽著醉人的優美旋律,我清晰地看見打山洞時的山包包、地窩子、山洞、風鉆、風鎬、鐵鍬,還有山頂的白云、山谷的清風、空中的飄雪,以及走在山澗的戰友和我自己……”
宣傳隊排長孫學增形容當時的情景,那真是:“群山偎依幕景美,臺上我舞雪花隨;衣著單薄不覺寒,歡聲伴著笑語飛。”
追憶當年的軍營舞臺,曾經的青春和汗水沒有因時光流逝而黯淡,而是揮灑在往事的回憶中。那段經歷刻骨銘心,永留駐我們的記憶當中。
當年的宣傳隊,培養造就了許多杰出或優秀的文藝人才,為祖國文藝事業發展的和藝術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多年來,很多文藝界和社會各界的資深藝術家,大都來源于當年的部隊文藝宣傳隊。因此,部隊文藝宣傳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如今,他們雖已不再年輕,但在新時代繼續講述、演繹著退役老兵和火熱軍營的動人故事,繼續咀嚼、品味著那永遠難忘、永不褪色的青春芳華。
《再望賀蘭山》,師宣傳隊樂器班班長石聯省為文體隊戰友聚會而作
本刊獨家原創 抄襲剽竊必究
作者賀明遠 籍貫四川,大學本科,從軍30多年,部隊多個單位服役任職,現為部隊軍休干部,廣州、銀川兩地居住。
原文編輯:曹益民 趙蘇平 鞏天寶
本文編輯:徐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