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的無錫人,一定記得1970年代的的一支特殊的學生文藝團體:小京班。
小京班,顧名思義就是小孩子排演的京劇班。1970年代,現代京劇風靡全國,1969年,當時的南長、崇安、北塘等四個區分別成立了主要由小學生排練的課余劇組,排練節目主要是《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現代京劇,這些課余劇組就被稱為小京班。
當時,南京有一個“紅小兵宣傳隊”,稱作“小紅花”。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來無錫時,詢問無錫是否也有孩子們的劇組?不久,無錫市便在各區課余“小京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崇安、南長和北塘等幾個“紅小兵宣傳隊”學校,此后,這些學校就被稱為“小紅花”。
無錫“小紅花”從1969年到1979年共辦了十年,在當時的無錫,聲名顯赫,能進入“小紅花”的都是又聰明又漂亮的學生,還要有一定的文藝特長。年齡跨度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二共有七個年級,人數少的年級才有五六人,多的二十多人,最大的孩子也只是初二的學生。這些孩子都是住校的,只有周六可以回家,衣服由后勤人員洗滌,家長們都十分放心。
“小紅花”們每天有大量的時間是練基本功和排練,練基本功就是壓腿和吊嗓子,每天早上六點開始,然后吃早飯,早飯結束后就是文化課,中午的伙食很好,八人一桌,下午兩節文化課以后就是排練,晚上也要經常排練到九點鐘。
“小紅花”經費充足,演出設備非常好,以南長“小紅花”宣傳隊為例(學校位于振新路和青陽路交匯處,原僑誼幼兒園位置),有無線話筒、高級音響設備、投影彩燈、特景燈等,演出布景由錫劇團的專業美工繪制的,中外格式服裝也有十幾箱,1975年,整個南長區唯一的一臺14寸彩色電視機就在南長區“小紅花”宣傳隊,因為過于珍貴,平時被鎖在一個大木箱里。
“小紅花”們演出任務頻繁,幾乎每周都有任務,經常到部隊、工廠和農村慰問演出,有次到碩放空軍基地演出,大家輪流登上平時難得一見的戰斗機參觀,興奮不已,到農村演出時,農民們對孩子們的演出,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新鮮勁,樹上、屋頂上、電線桿上都站滿了人,農村群眾的熱情讓“小紅花”們的情緒深受感染,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事實上也是如此,在無錫街頭,路人們常常指著他們說:“這是小紅花演出隊的。”每當此時,“小紅花”們就感到很驕傲。
如果有重大的演出任務,無錫幾個“小紅花”宣傳隊便會集中在一起排演,然后合成一臺演出,演出時的名稱則是無錫市“紅小兵宣傳隊”。
外事活動也是合并演出,演出地點一般在外賓下榻的太湖飯店,孩子們最喜歡在太湖飯店演出,不僅能見到難得一見的外國人,演出結束還能吃到美味的點心,如油汆豆板、蛋糕、面包,和吃起來又香又響的龍蝦片。
1972年3月中旬,美國一個名叫“關心亞洲學者委員會”的訪華團來到無錫,其中一位學者名叫威廉·約瑟夫,他在無錫時,拍攝了許多彩色照片,那個年代,彩色照片極為稀罕,它們真實地記錄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無錫街頭、工廠和農村的人文風貌,1972年,他再次來到無錫,并舉辦“鏡像1972—威廉眼中的無錫”影像展,其中有一組照片,就是威廉在太湖飯店觀看無錫“小紅花”們的演出時拍攝的,那天,無錫紅小兵宣傳隊演出的節目有民樂合奏、合唱《歌唱祖國》、舞蹈《小小木工組》、《擠奶舞》等,威廉拍攝的這些照片是無錫“小紅花”們留下的唯一的一組彩色演出照,非常珍貴。
謝幕照
合奏
收割舞
擠奶舞
合唱
民族舞
舞蹈
合奏
舞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