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昌寧縣聚焦產業發展與就業服務需求,依托干熱河谷區域優勢,成功打造并獲省級認定的灣甸就業 “幸福里” 社區,走出一條產業發展、企業增效、群眾增收 “三方共贏” 的新路徑,為區域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注入強勁動力。?
面對產業規模 “小而散”、企業用工 “短而缺”、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少而難” 的現實困境,昌寧縣凝聚人社、農業等多部門及鄉鎮力量,探索破局之道。通過盤活灣甸鄉原監獄舊址國有資產,整合移民搬遷安置 “美麗家園” 項目 80 萬元對兩幢樓房進行改造;人社部門及灣甸鄉投入 60 余萬元完善基礎設施,同時借助鄉村振興、滬滇協作項目,投入 700 萬元引進多條生產線,最終建成占地 2 萬平方米的就業 “幸福里” 社區。如今,這里已吸引 37 戶企業入駐合作,提供崗位超 5000 個,成功對接安排 2132 人實現就業,有效緩解了就業供需矛盾。?
在運營模式上,由昌寧縣人力資源公司造點科技負責運營的就業 “幸福里” 社區,創新推出 “幸福里 + N” 模式,全方位暢通求職招聘渠道。其中,灣甸 “幸福里 + 果蔬” 模式成效顯著,以當地果蔬產業為依托,將就業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昌寧縣積極推廣成功經驗,實現模式的多點開花。柯街鎮借助冷鏈物流省級骨干基地建設項目,發揮熱區果蔬采摘、凍庫分揀包裝崗位集中的優勢,打造柯街就業 “幸福里” 社區;田園鎮則拓展溫涼地區蔬菜產業種植、生產及銷售鏈條,提供大棚種植、蔬菜分級等多樣化崗位,建成田園就業 “幸福里” 社區。其他鄉鎮也紛紛發力,圍繞新興產業發展,不斷開發就近就地就業崗位,打造復合型 “幸福里”,推動就業服務網絡向全域延伸。?
就業 “幸福里” 社區的建設,不僅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增加了收入,也為企業解決了用工難題,保障了生產運營,同時更帶動了地方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昌寧縣通過創新就業服務模式,有效整合資源,激活區域發展活力,為解決就業難題、推動產業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的 “昌寧經驗”。未來,隨著更多 “幸福里” 社區的建設與完善,昌寧縣將繼續書寫就業有保障、產業有發展、群眾有幸福的美好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