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0——這是上一版國家體育總局運動技術等級里男子馬拉松國家健將的標準,也是“國人競速”激勵計劃里國人競速達標獎的男子標準。
早年間,220是很多專業運動員追逐的目標,是留隊、轉正的敲門磚,是在絕大部分比賽中可以奪得中國籍前三的成績。曾幾何時,220的的確確是界定“大神”是一條線。如今,專業運動員們不再將其視為難以逾越的高峰,大眾選手們同樣敢于將其制定為目標。
跑進220的男子選手在激增,這種顯性的變化源于中國田徑協會和特步在2019年共同發布“國人競速”激勵計劃以后。「98跑」曾經做過一份統計,2019年整個賽季只有36位選手跑進220,到了2024年,這一數據已經是134人。
這些面孔里,我們看到很多非專業隊,甚至青少年時期完全沒有體育經歷的大眾選手,普通人也能通過努力實現健將夢!「98跑」對話了“大正”王連正、房博兩位在近年來達成健將的跑者,他們的故事是縮影,也是中國馬拉松的群像。
2023年無錫賽場的終點前,當終點拱門時鐘還在2小時20分之前。2:19:27,王連正沖過終點線,雙手掩面落淚,半跪在地上。那是他第一次突破220大關,也是那一次讓他走入了更多人的視野。
無錫突破的背后,是王連正兌現他與妻子“兩年之約”的承諾,也是他將堅定跑步視為事業的全新開始。
大家更為熟悉王連正的稱呼是“大正”,如今他是一位在短視頻平臺擁有數百萬粉絲的運動博主,對「98跑」談及來時之路,他直言一切都是時代下的機緣巧合。
來自山東的王連正,初三時有過一段時間的體育啟蒙,只是后來并沒有走專業之路。2017年結束了三年的體校時光后,他跟隨親戚進入一家青島的4S店當學徒,“從汽修工到健將”的標簽也源于此。上班、結婚、生子……跑步這件事逐漸從生活中淡出,僅是斷斷續續在維持。
“2021年5月份,當時一場比賽里成績從240開外一下進步到221,這給我了很大信心。我和妻子說我想成為馬拉松職業跑者,當時的規劃是靠獎金和贊助為生,也是當下職業選手的常規模式。”大正回憶說。
“我那年決定辭職全職跑步,妻子很支持我,‘你先試兩年,不行再回去上班’。當時全球大環境都不好,比賽全面停擺,一切并不順利。妻子靠每月不多的收入支撐小家庭,父母也很幫襯我們。”
健將——一直是王連正給自己定下的階段性小目標,畢竟2021年就能跑221的成績,突破220大關看起來只是短期內水到渠成的事。
“事實發展不如我的預期,在2023年無錫破220之前,我已經是屢敗屢戰。內心壓抑了很久,我內心也在想如果再不行就回去上班了。從2021年5月到2023年春天,和妻子的兩年之約也剛好到了。”王連正說。
最終,如今大家所見,sub 220的達成,不僅僅是個人心愿的實現,也通過那場比賽讓更多人認識了大正的故事。
2023賽季在無錫跑進220后,王連正第一次拿到了特步發放的“國人競速”達標個人獎的1萬塊錢裝備券,也第一次躋身健將行列。
“那年拿到1萬塊的獎勵,我當時真的非常開心和激動,這是實實在在的激勵,對所有運動員都是一種動力。包括我媳婦也是,她在新選裝備的時候也是非常的開心。”
最近的兩個賽季里,王連正的成績一直能穩定進入220,2024年柏林他進步至2:18:29,2024年北京又小幅提升至2:18:21。
重要的是,隨著他的故事被傳播、被看到,如今王連正成為了一位成功的運動博主。盡管這與早期的職業規劃大相徑庭,但通過跑步這已然是實現了另一種形式的成功。
“我雖然現在不缺裝備了,但依然還是會為每年達成‘國人競速’達標個人獎感到開心,我覺得這是一種對跑者的鼓勵和認可,是實打實的激勵,而且它能激勵更多早期像我一樣的跑者。”
生活在北京燕郊的房博,跑步故事始于2021年4月。在2024年年底的北京,跑步不到三年的他以2小時19分46秒達成健將。青少年時期完全沒有專業訓練經歷,也沒有任何相關理論學習基礎,這在運動訓練的理念里顯然令人驚嘆,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大學畢業后,房博在手機店成為一名導購。彼時城市馬拉松正在發展,這項極限運動開始成為很多大眾愛好者敢于去挑戰的事。2021年在小區里,房博完成了人生第一個10公里——56分鐘。
“跑完累得站不住,完成10公里已經是極限,不能再多跑哪怕1公里的狀態了,而馬拉松還要在這種疲勞的狀態下乘以4,這是讓我當時覺得馬拉松是這輩子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房博回憶說。
其實在中學時代,房博為了減肥有過一段時間的跑步經歷,兩年時間從160 斤減至 110 斤,并拿下校運會 800 米和 1500 米冠軍。
“學生時代家里人是不支持的,我們是全日制的省重點學校,也不是體育類院校,盡管是校運會冠軍,大家都是非體育生,其實那個成績不值一提。加上學業壓力大,從沒想過要走專業跑步這條路。”
中學時期的這段經歷為房博埋下了跑步的種子,說起來,再次重新開始進行規律訓練時房博已經30歲了,不過天賦與執著的效果很快顯現。從每天打卡5公里,配速從5分半、4分半,提升至4分鐘以內。兩個月后,他10公里就突破40分鐘。
為了兼顧工作和訓練,他只能在工作之余安排跑步,也經常在下午時段“摸魚”溜到手機店旁的公園跑步。沒有大量空閑時間、沒有教練、沒有穩定贊助,房博的訓練計劃全憑自己琢磨。工作之余他也開始在各地參賽,靠“賞金獵人”模式在馬拉松圈嶄露頭角,經常能跑進前六名,賽事獎金開始成為家庭開銷的一大補充。
“基本每星期在外面跑,最多的時候周末背靠背跑,上午完賽下午還要回店里賣手機。”房博說。
2024年跑完青島后,房博決定辭去手機銷售工作,成為職業跑者,同時他加入了一家自媒體公司,靠商務能夠獲取一些回報。
大學學習計算機的房博,沒有運動訓練相關的學習經歷,也沒有專業隊經歷,但如今談及訓練方法、實踐經驗他侃侃而談。
“我比較推崇所謂雙閾值訓練方法,提升耐乳酸能力后我能保證后程不掉速。同時我日常喜歡在跑步機訓練,很多國內的專業選手不怎么使用跑步機,但我看國外這樣的案例很多。我認為跑步機在室內悶熱的環境下,以及可以控制坡度、速度,可以有效提升能力。”房博說。
就是這樣自我鉆研的“野路子”,看似和很多專業隊、職業跑者訓練方法都不一樣,但是實實在在的幫助其成績穩步提升。他的半程可以跑到66分以內,全馬PB進步至2小時17分34秒。相比于去年底剛剛跑進220,一個冬天后他又進步了2分鐘多。
房博直言自己是2024年初才詳細知道“國人競速”激勵計劃,當時覺得破紀錄獎勵100萬更多和專業運動員有關,和自己“不掛鉤”就沒有太多關注。
“北京跑進220我穿的160X 6.0 PRO,第一次知道可以拿‘國人競速’達標個人獎,領取1萬塊錢裝備。我以為得穿全身特步裝備才有獎勵,后來和跑友交流才知道沒有任何品牌限制。我心里在想這家企業格局太高了,這對于跑者真的是很正向、很激勵大家的事情。”
如今PB 217的房博將目標定在了213以內,以過往經歷來看,這也并非急功近利的目標,而是通過訓練表現出的能力。
“我希望在夏訓后去柏林沖擊2:12:50,也就是國際健將。看到國人競速激勵計劃在推動這么多老將跑出成績,尹順金老師40歲還在保持那么高水平,我今年34歲,認為自己也沒有問題。”房博說。
城市馬拉松的發展和大環境,催生了一大批大眾出身的跑者成為職業選手。他們與專業隊體系形成互補,走著不一樣的路,但一同在賽場競爭,形成中國馬拉松多軌道的良性發展。
早期岑萬江、陳華威等選手作為突破220大關的大眾選手代表,他們沖過終點線的激動之情顯而易見,如今他們已然是成功的職業選手。
以岑萬江為例,大眾出身的他PB已經進步到2:11:59的高度,并且在連續比賽中能夠穩定在213水平,成為不少比賽的冠軍、中國籍冠軍,這放在過往是“大眾選手”這個標簽下被認為難以實現的事。
中國田徑協會和特步共同發起“國人競速”激勵計劃以來,不止助力中國馬拉松紀錄三度告破,推動頭部選手的競技水平提升,也在推動更大范圍群體的成績提升。
一項運動的塔基筑牢,才能不斷推高塔尖的高度。正是這種深厚的人才儲備和群體性成績躍升,才讓中國馬拉松的頂端不斷涌現出新面孔、新紀錄。
在「98跑」看來,這也是“國人競速”的更深層次意義,它并非破紀錄的100萬那么簡單,而是通過完善合理的機制,激勵更多人提速,推動整個中國馬拉松發展。
如果往更高的視角看,這是中國體育生態的結構性變革。“國人競速”激勵計劃實施五年來,中國馬拉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頭部水平不斷突破,中腰部選手體量增長,專業、職業、業余……這些概念在模糊,每個“普通人”的突破都在拓寬中國馬拉松的外延。
未來的“健將們”,不止在體工隊大院里,有可能在社會俱樂部、在城市公園、在高校田徑場。而他們,都是中國馬拉松的一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