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什么日子?作為一個骨灰級軍迷,我會告訴你:這是俄羅斯預警機部隊成立59周年紀念日!但是俄軍預警機部隊在這一天卻迎來一個噩耗:根據俄羅斯多個消息源透露,俄軍下一代預警機A-100的研發宣告失敗,項目被曝已經下馬。
A-100預警機是2004年立項的,用來替換老舊的A50預警機。但是俄羅斯電子工業落后,所以A-100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所需的T/R組件,以及其他航電系統所需的芯片只能依賴進口。A-100在2017年底才首飛,而且首飛時沒有裝雷達,2022年2月才第一次雷達空中開機,這表明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爆發后,西方的制裁嚴重影響了俄羅斯進口電子元器件。
那么,為什么同樣依賴進口元器件,蘇-57依舊能夠維持低速生產?這是因為,蘇-57的雷達天線尺寸很小,直徑也就一米左右,需要的T/R組件也就1000多個不到2000個,而A-100預警機的雷達天線,兩面加一起,面積差不多是蘇-57的20倍左右,對于T/R組件的需求量就太大了。俄羅斯這么多年只造了一架A-100的原型機,很可能就是根本湊不齊更多的進口元器件了。沒有下一代預警機,俄軍還勉強能升級A50U湊合用,但沒有蘇-57,俄軍就沒有五代機了,所以只能把有限的進口元器件給蘇-57用了。A100下馬之后,這架唯一的原型機的T/R組件,很可能都會被拆掉用來造蘇-57,畢竟拆一架就夠造20架蘇57了。
但這樣一來,俄軍就只能依靠僅有的五六架A-50U預警機作戰了。這款飛機的雷達還是蘇聯時期的,只是更換了后端處理器,性能依舊十分落后,比如探測距離和探測精度就不太好,使用時必須冒險靠近前線,導致被烏軍地空導彈先后擊落了兩架。
針對俄軍預警機部隊目前的窘境,俄羅斯知名電報頻道“FighterBomber”提出一個暴論:現代空戰不需要預警機!因為防空導彈和遠程空空導彈的射程已經達到了400公里,預警機信號巨大又笨重,很難躲過對方的導彈。“FighterBomber”認為,干脆不要預警機,讓戰斗機之間組網,通過共享信息擴大態勢感知范圍。
其實這個想法不是什么最新的創意,蘇聯時期的米格-31,就能進行4機組網,覆蓋800公里左右的橫向空域。俄軍現役的蘇-35和蘇-57,同樣能夠進行組網,覆蓋范圍更大。但是俄軍缺乏先進的數據鏈,所以戰機之間傳輸數據的速率較慢,而且抗干擾能力也差。相比之下,美軍的Link16數據鏈早就具備了讓戰機互聯的能力,不僅數據傳輸速度更快,抗干擾能力也更強,但你見過美軍啥時候說過不需要預警機了?戰機組網“集體預警”雖然可行,但處于網格邊緣的戰機就要置身險境了,這不是大國空軍的解決辦法。
所以說到底,還是俄羅斯的電子工業不行,預警機探測距離和精度不夠。對于電子工業發達的中美來說,提高預警機的安全性,要么增加探測距離,要么采用共形天線甚至隱身設計。總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隨彎就彎,跌倒睡著,這才是一個強國軍工該有的韌勁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