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錦苑社區居民王興云再次翻出兩年前女兒婚禮的照片,紅綢蓋頭下女兒的笑顏與滿屋鄰里幫襯的身影交織成溫暖的回憶。婚禮現場沒有繁復的流程與鋪張的宴席,取而代之的是社區“喜事幫辦”志愿者團隊張羅的溫馨儀式:十幾位阿姨圍坐包出的“百家喜餃”、共享工作坊里循環使用的雕花酒具……“本以為孩子結婚要手忙腳亂,直到魏大姐帶著‘百寶箱’上門,才知道社區早就是咱的‘娘家人’!”王興云感慨道。
這份溫情并非偶然。早在2020年,錦苑社區志愿者領頭人魏麗麗便敏銳捕捉到油田小區的特殊需求:居民多來自五湖四海,婚喪嫁娶時往往缺少親友幫襯。魏麗麗帶領志愿者團隊創立“喜事幫辦”,以“簡辦不減溫”為理念,整合社區能人資源,提供司儀主持、裝飾婚房、器具共享等公益服務。王興云在女兒婚禮過后,重新將珍藏的喜盤放回社區工作坊的展柜——這件流轉過七場婚禮的器物,如今又等待著見證下一段幸福,而她也從當初的受助者轉而成了“喜事幫辦”志愿者團隊的參與者。
如今,工作坊內陳列著居民捐贈的上百件喜事用具,從紅綢蓋頭到鎏金喜盤,每一件都記錄著鄰里互助的溫情故事。五年間,這個最初只有十幾人的團隊已發展為接近60人覆蓋婚慶全流程的“喜事管家”,工作坊里居民捐贈的喜具更是串起社區一萬余人的情感網絡。
在錦苑社區,這樣的文化社區建設不僅體現在“喜事幫辦”的溫情實踐中,更通過系統化的工作方法在互助中以不同形態生長蔓延。社區創新“四個三”工作法,以“明確責任、整合資源、創新路徑”為核心,構建起文化品牌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的生態。統籌資源搭建“資源清單”,挖掘培育1100余名文藝達人,組建書畫、合唱等8支特色隊伍;以“主題清單”凝聚家國情懷,常態化開展“中國夢?盡責圓夢”“錦苑民俗文化展”等活動,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家風講座、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同時,社區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的結合,開發扎染、剪紙等非遺文創產品,打造“百家花園”“百家講壇”等文化地景,并通過“文創+社區”模式帶動居民就業,形成產業發展與價值觀傳播的良性循環。
錦苑社區現有3926戶,常住人口10019人,目前,社區文化活動覆蓋超4500名居民,矛盾熱線撥打量銳減六成。在這里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有剪紙聲中鄰里共剪一幅“和諧”,團扇輕搖時就業與情懷共生,真正讓文化成為照進生活的光。或許正如王興云所言,“從前覺得油田人走四方都是過客,現在才知道,腳下扎了根,哪里都是家鄉。”(大眾新聞記者 張婧婧)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