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吳文可 通訊員 朱之韻 文/圖)日前,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兒童心臟中心二病區胡小松副主任醫師團隊,“反向操作”為一個7個月大的“鏡面人”、先天性心臟病寶寶實施了手術,讓孩子重獲新生。
新疆寶寶希希(化名)出生沒多久,家長就發現他經常嗆奶,呼吸急促,動不動就感冒。半歲的他已經得過3次肺炎。不僅如此,希希還長得特別慢,7個月時只有7.6kg。
父母帶著希希前往烏魯木齊的醫院就診,發現孩子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近2cm,更棘手的是希希竟然是個罕見的“鏡面人”:心臟、肝臟、脾臟等器官位置與正常人完全相反,宛如照鏡子般左右顛倒。
面對如此復雜的病情,當地醫生建議他們趕緊前往醫療水平更高的醫院治療。由于孩子情況特殊,各大醫院專家都建議正中切口開胸進行手術。但是,如果采取這種術式,會在胸口留一道明顯的傷疤,也可能造成胸骨的畸形,以后肯定會對孩子心理產生較大影響。
希希還小,真的要做開胸手術?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希希的爸媽有些難以接受。
經過四處打聽,希希一家查到遠在河南的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在“腋下切口微創室間隔缺損修補術”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最終他們選擇把希望和信任交給千里之外的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
接診后,胡小松副主任醫師詳細了解了孩子的病情,深知此次手術的難度之大。雖然腋下切口來修補室間隔缺損并不難,但孩子同時合并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瓣下隔膜,危重程度加倍,且希希是個“鏡面人”。
“鏡面人”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內臟器官與正常解剖位置完全相反,發生率僅為百萬分之一。常規的手術操作經驗在希希的病情面前完全不適用,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反向操作,就如同在精密儀器上進行一場高難度的“鏡像芭蕾”,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希希的生命。
胡小松副主任醫師團隊反復研究希希的病歷,制訂了一套又一套手術方案,不斷模擬手術過程,預判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手術當天,手術室里氣氛凝重,每一位醫護人員都全神貫注。在兒童心臟中心主任李群的指導下,艾峰副主任、胡小松副主任醫師等精準操作,憑借精湛的醫術與豐富的經驗,在孩子左側腋下,切開一個僅2cm的切口,就順利完成心臟修補手術。術后當天就順利脫離呼吸機,很快轉回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如今,希希的小臉日漸紅潤,曾經脆弱的小心臟也有力地跳動著。看到孩子手術的結果這么好,一家人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地,他們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