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在由俄羅斯司法部主辦的第十三屆圣彼得堡國際法律論壇上,普京顧問安東·科比亞科夫公開表示,蘇聯(lián)的解體違反憲法程序,因此在法律上蘇聯(lián)“仍然存在”。
他進一步指出,按照這一邏輯,俄烏戰(zhàn)爭不應被視為國際戰(zhàn)爭,而是蘇聯(lián)內部尚未完成的國家整合過程。這一觀點不僅挑戰(zhàn)國際法對烏克蘭主權的普遍承認,也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新的“合法性”論述工具。
這一說法并非俄方首次提出。早在2005年,普京便曾稱蘇聯(lián)解體為“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而在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fā)后,俄方亦通過“保護俄語區(qū)民眾”、“歷史疆域”等語言,為行動辯護。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近年來在憲法修訂、教科書、國家記憶政策中,頻繁出現“歷史統(tǒng)一”和“文明延續(xù)”的話語,顯示其在法律和歷史敘事上逐步“重建蘇聯(lián)”框架意識。
在俄羅斯國內,強化“蘇聯(lián)情懷”有利于提升民族認同與政權支持度,鞏固政權穩(wěn)定。外交戰(zhàn)略工具:此言論可能是對國際社會在烏克蘭問題上持續(xù)制裁的間接反擊,意圖模糊戰(zhàn)爭的國際定
烏克蘭外交部在回應中表示:“俄羅斯政府通過法律修辭否認烏克蘭主權,這是對現代國際秩序的挑戰(zhàn)。”美國、歐盟外交代表亦警告稱,這種“歷史修正主義”可能為俄羅斯在其他前蘇聯(lián)地區(qū)的擴張?zhí)峁┙杩凇?/p>
北約前秘書長拉斯穆森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如果俄羅斯認為烏克蘭是內部事務,接下來它可能也會如此看待摩爾多瓦、格魯吉亞,甚至波羅的海三國。”
1991年,隨著蘇共在內部政治斗爭中的失控以及各加盟共和國要求獨立的浪潮,蘇聯(lián)正式宣告解體。當年12月25日,蘇聯(lián)最后一任總統(tǒng)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并將權力和平移交給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鮑里斯·葉利欽。
蘇聯(lián)這一橫跨歐亞、存在了69年的超級國家,就此在法律和政治意義上謝幕。
然而,歷史的轉彎從未終結。2000年,弗拉基米爾·普京正式接任俄羅斯總統(tǒng),自此開啟了一個充滿“重建國家榮光”符號的新時代。無論是在戰(zhàn)爭、能源,還是“歷史敘事”上,普京都試圖將俄羅斯拉回蘇聯(lián)時代的國際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