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載《巴蜀史志》2025年第1期
常隆慶與攀西礦產資源開發
張 民
常隆慶(1905—1976),字兆寧,四川省江安縣人,中國九三學社社員。193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系。新中國成立前,任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主任、西昌行轅地質專員、四川地質調查所所長;新中國成立后,任西南地質調查所副所長、成都地質學院(今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學教授、古生物教研室主任,主編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地質學》教材。常隆慶曾多次深入攀西地區開展礦產調查,是最早發現攀枝花磁鐵礦、煤炭等礦產資源的代表科學家之一,2021年被評為四川100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攀西地區并不是一個行政概念,而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指南起攀枝花市,北到冕寧縣,南北縱貫300余公里,東西橫跨150余公里,面積近5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區域。該區行政上包括攀枝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冕寧縣、德昌縣、米易縣等20余市縣。億萬年前,攀西地區發生了多期次的巖漿—構造活動,強烈的地質構造造就了該地群山連綿、山高溝深,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縱貫區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由于優異的成礦地質條件,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礦藏資源,礦產資源種類之齊全、資源儲量之大世界所罕見,釩鈦磁鐵礦探明儲量高達100億噸,占我國探明儲量的55%,占世界探明儲量的25%;其中釩儲量居全國第一,世界第四;僅2022年,該地鈦精礦產量約為472萬噸,占全國生產總量的71%。
一、北平紀事——在北平求學及工作時期
常隆慶出生在四川江安縣泥溪村,為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第22代嫡孫⑥。其父親為江安名流常興化,早年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后在反袁斗爭中犧牲。常隆慶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理預科,本著“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崇高理想,他選擇了當時最艱苦的學科—地質學。1924年,他順利進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先后師從葛利普、丁文江、朱家驊和孫云鑄,畢業前一年又師從翁文灝學習構造地質學。
常隆慶193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在恩師翁文灝的引薦下就職北平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地質調查所作為中國近代建立最早、機構最完善的地質調查研究機構,曾被蔡元培先生認為是“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研機構”。常隆慶到地質調查所后被分配到剛成立的土壤研究室,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陜西渭水流域土壤調查”。1930年到1932年之間,常隆慶在北京、河北、陜西、山西、甘肅、黑龍江多地開展土壤調查,發表了多篇與他人合著的土壤調查報告。土壤調查是純科學研究性質的工作,對于當時處在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中國來說,這樣的科研項目顯得“奢侈”和“無用”,常隆慶深感這不是他想要的“實業救國”的地質理想,不過通過兩年的野外實地調查,鞏固、拓展了他的野外知識。
二、初見攀西——任職中國西部科學院時期
1932年9月,常隆慶應盧作孚之邀回到重慶,任職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主任。1934年4月,中國西部科學院決定組建“雷馬峨屏考察團”,由常隆慶帶隊開展綜合性科學考察?!袄遵R峨屏”地區背靠大涼山,社會生產方式落后,大小涼山是彝族人主要生活地區,對外界來說近乎隔絕。考察團克服兵災匪患、風雪饑寒等種種困難,耗時半年之久,考察記錄了沿途地質、礦產、民俗、宗教、生物、植物等多領域情況??疾旖Y束后,常隆慶與施懷仁、俞德浚合作完成了《四川省雷馬峨屏調查記》,第一次系統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了攀西彝人地區風土人情。
1935年12月,攀西馬邊縣發生地震,傳說震后山崩導致金沙江斷流,四川省政府電告常隆慶要求其前往地震災區進行調查。1936年1月,常隆慶從重慶出發經西昌前往會理開展調查。經過實地調查發現:“而此沙堰,在12月19日上午四時,即溢出堰外,沙壩經侵蝕后遂逐漸低下未成水災?!?回到會理縣后,常隆慶將此次調查目的調整為礦產資源調查,開始了長達8個月的寧屬七縣的礦產資源調查。尤其是從會理縣出發,到達了金沙江北岸的三堆子,又從三堆子沿金沙江北岸過雅礱江后到達倮果,進入了當時的鹽邊縣。在鹽邊縣境內,常隆慶經密地、倒馬坎,再走馬頸子、爛泥田、弄弄坪新莊、棉花地,到達鹽邊老縣城。盡管此次常隆慶到了倒馬坎一帶,但是并沒有見到蘭尖鐵礦,算是一種遺憾。此次調查是常隆慶第一次到達攀枝花地區。1936年底,常隆慶撰寫完成《寧屬七縣地質礦產初志》,第一次系統地向世人揭示了攀西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報告一出引起了全社會的極高關注。這是一部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文獻資料,內容詳細記錄上百處礦點和幾十種礦產種類,部分還估算了資源量,且提出了開發建設意見,還提出“金脈即浸染式之磁鐵礦赤鐵礦”成礦機理。
三、探索攀西——任職西昌行轅地質專員時期
1939年全國抗日形勢甚為艱難,西南成為全國抗日的大后方,西昌扼守川滇康三省,戰略地位凸顯,蔣介石將西昌設定為國民政府的“第二陪都”,并設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昌行轅”,委任張篤倫擔任行轅主任。當時《寧屬七縣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已出版,首次向世人披露了攀西地區無比豐富的礦藏資源,引起了政治、經濟、學術界的震驚和高度重視,張篤倫寫信給時任四川省建設廳廳長何北衡,指名邀請常隆慶到行轅任地質專員,擔當“資源開發”之重任。
當年常隆慶開始了他的第四次攀西之行,主要任務是勘查煤炭資源,以滿足攀西地區金屬礦產冶煉之需求。當年11月,常隆慶從西昌出發前往會理開始著手調查。他在會理縣打聽到,當地一些小煉銅廠的煤是從云南省永仁縣仁和街(今攀枝花市仁和區仁和鎮)購買的,于是他立即前往仁和街。在仁和街上看到有人挑著煤炭賣,經詢問得知煤炭是在附近那拉箐山上挖的,常隆慶立即前往金沙江南岸的那拉箐。到達那拉箐后,常隆慶開始四處走訪調查,尋訪了多處小煤窯。常隆慶憑借扎實的地質知識敏銳地意識到,那拉箐地下可能蘊藏著巨量煤礦資源,他仔細調查后,在那拉箐一帶發現了花山、大寶鼎、小寶鼎等6處煤田,初步估算上億噸。隨后,常隆慶撰寫《云南永仁那拉箐煤田地質報告》,消息一出,立即在科學界、實業界、軍政界引起巨大轟動。那拉箐煤田的發現是建設抗戰大后方的一項重大科技成果,成為當時中國西南地區少數幾個大煤田之一,在抗戰最艱苦時期,極大提振了中國軍民抗戰之信心。新中國成立后,那拉箐煤田(后改名寶鼎煤礦)得到大規模開發,成為西南三線建設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重要的配套資源。常隆慶也因為那拉箐煤田的發現被國民政府授予乙級一等“光華”勛章,被中國地質學會授予地質學最高獎“趙亞曾紀念獎”。
1940年,常隆慶代表西昌行轅加入西康地質調查所與國立西康技藝??茖W校組成的聯合地質調查隊中,由劉之祥擔任領隊,共同開展川滇康邊區地質礦產調查。由于常隆慶之前已多次到過攀西,熟悉沿途地質情況,給調查隊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聯合調查隊足跡遍布鹽邊、鹽源和云南省華坪、永勝、麗江等地。9月,調查隊在硫磺溝、尖包包、營盤山發現著名的攀枝花蘭尖磁鐵礦。關于此礦的發現,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劉之祥回憶:“攀枝花磁鐵礦的發現開始是從一戶人家的院子里‘發現’。9月5日下午到達攀枝花,住在硫磺溝附近的羅明顯家。傍晚,我在羅家院內散步,無意中看到地上有兩塊小石頭很像是磁鐵礦,撿起來看,果然不錯。第二天早上,我把這兩塊小石頭拿給常隆慶看,他也肯定了是磁鐵礦。我們找來了主人羅明顯,問他這兩塊礦石的來歷,他說這樣的石頭附近很多。早飯后,我們就讓羅帶路去找礦,走到尖包包,果然發現了鐵礦露頭。測量以后,再走亂崖,又發現鐵礦露頭而且比尖包包更大更厚,我們不禁欣喜若狂”。返回西昌后,劉之祥和常隆慶分別撰寫了報告,劉之祥撰寫《康滇邊區之地質與礦產》和《西康寧屬北部之地質與礦產》。常隆慶撰寫《鹽邊、鹽源、華坪、永勝等縣礦產調查報告》,報告中說:“攀枝花鐵礦為寧屬現知各鐵礦中距水運最近,而距煤田亦最近者,儲量亦豐,其位置之優越,在已知各鐵礦之上,有首先經營之價值”。
四、掛念攀西——在成都地質學院教書育人時期
重慶解放后,常隆慶擔任西南地質調查所副所長。1951年,全國開展“三反”運動,常隆慶受此沖擊,被調到新成立的重慶地質勘探干部學校從事教學研究工作。4年后,國家高等教育院系調整,常隆慶又被調至成都地質學院工作。常隆慶一到成都地質學院就擔任古生物教研室主任。1958年全民大煉鋼,成都地質學院學生到雅安天全、石棉等地“找鐵礦”,常隆慶也被指派去指導學生。雖然他知道雅安地區不具備鐵礦成礦的地質條件,但他還是毫不推脫,希望借此機會來給學生傳授野外知識。
1978年撥亂反正之后,成都地質學院確認常隆慶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且正式確認他的政治名譽和教授職務。常隆慶重新接受黨組織的安排,又回到工作崗位上,當年就和黃邦強等人到安寧河實地考察,起草論文《四川安寧河斷裂系發展輪廓》。1979年5月至6月,常隆慶率領成都地質學院考察組再赴攀西會理、會東開展“斷裂系和成礦規律”研究,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踏上攀西這片土地。7月17日,攀枝花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帥榮富專門到成都當面向常隆慶傳達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同志的關愛:“攀枝花現在建成了,不要忘了發現攀枝花的有功前人。”4天后的7月21日,常隆慶因積勞成疾,突發腦出血,溘然長逝,倒在了書架旁。
五、常隆慶對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交融的貢獻
常隆慶有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深謀遠慮的國防思想,很早就認識到四川作為抗戰大后方,在易守難攻的攀西地區建立重工業區對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提出了開發攀西的偉大構想。他在1938年提交給四川省政府的《開發四川省第十八行政區礦產意見書》中指出:“誠能舉全國之力,使寧屬(今攀西地區)成為一重工業區,斯可養精蓄銳,藉鋼鐵之力,以發揮國力,而圖復興之大業也”?!兑庖姇愤€指出了修建鐵路的重要性,他說:“此鐵路(成昆鐵路)對于寧屬之開發,固為重要,而其對于西南國防,及全國之安全上尤為重要”。常隆慶一生的夢想就是實業救國,他用一生的奮斗證明了:“實業的確可以救國,但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強大領導下?!?965年,在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安排部署下,西南三線建設頭號工程攀枝花鋼鐵基地開始大規模建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攀西地區已經變成了一個以攀枝花市和西昌市為核心的,集鋼鐵、煤炭、水利水電、航空航天、有色冶金等為一體的具有戰略地位的工業集群區。
攀西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此外還有傈僳族、苗族、納西族、藏族等其他眾多的少數民族。崎嶇的山地、幽深的峽谷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不僅限制了該地生產力的發展,也極大隔絕了人們與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阻礙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攀西工業基地的建設,至少影響和改變了西南地區2000萬人的命運,使西南偏僻閉塞地區社會進步了超過50年。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塊曾經的不毛之地、萑苻之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變成了“釩鈦之都”“康養圣地”,攀西也成為匯聚全國最大彝族聚居區民族團結進步力量的典范。此情此景,讓人不禁感嘆,真是換了人間!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張 民(四川旅游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