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定期捐贈愛心書籍,為孩子們打開知識之窗
在赤峰市林西縣,一群身著紅馬甲的“螢火蟲”穿梭于街巷樓宇,用九年光陰織就了一張溫暖全城的愛心網絡。從2016年成立志愿者團體,到2024年正式登記為社會組織,林西縣螢火蟲愛心志愿者協會已凝聚51家愛心企業和300余名志愿者,累計開展公益活動320余場,惠及群眾上萬人次。他們以黨建為引領,以“傳遞愛心正能量”為使命,在助學、助老、助殘、應急服務等領域深耕細作,將點點微光匯聚成照亮困境群體的希望之炬。
清晨的城南街道學府社區,愛老助殘餐廳飄出陣陣飯香。75歲的獨居老人劉桂榮捧著志愿者送來的餐盒感慨:“這紅燒肉燉得爛乎,牙口不好的王老頭肯定愛吃。他們不僅送飯,還常來幫我量血壓、修暖氣,比親閨女還貼心!”這座由協會與社區共建的公益餐廳,每日為23位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免費餐食,針對吞咽障礙者定制流食套餐,更延伸出助醫、助潔等個性化服務。2024年,協會還聯合醫療機構開展老年人認知障礙篩查400余人次,為認知衰退群體筑起防護網。居民劉大爺在健康講座現場豎起大拇指:“志愿者教我們做保健操,還聯系中蒙醫院專家定期義診,我這老寒腿現在舒坦多了!”
這份溫暖同樣流淌在孩子們的心田。在社區的“童書漂流角”,魏桂榮老人帶著孫子交換繪本時感嘆:“螢火蟲的志愿者特別耐心,孩子現在變得開朗多了,連我都跟著學了不少育兒知識!”協會的“揚帆計劃”如同一盞明燈——九年來累計核查300多名貧困學生,為130人對接愛心資助人,提供每人每年500元伙食補助,捐贈文具、衣物超8000件,更在林西氈鋪寄宿制小學建立愛心書屋,用1.2萬冊圖書為孩子們打開知識之窗。六年級學生小雨撫摸著新獲捐的羽絨服說:“志愿者叔叔阿姨每年都會送來書本衣物,上次還幫我實現了擁有彩色鉛筆的愿望。”而在幼兒園的“寶貝守護計劃”反拐演習中,家長朱慧茹欣慰道:“志愿者用情景劇教孩子識別危險,連5歲的兒子都記住了‘不能跟陌生人走’。”
社區的每個角落都躍動著“螢火蟲”的身影。志愿者們協助交警引導行人文明過馬路,組織愛心人士為環衛工分擔清掃任務,更在赤峰紅十字會百年愛心火炬接力中傳遞公益薪火。居民董飛在社區廣場感嘆:“以前覺得志愿者就是搞衛生,現在才知道他們能修家電、調解矛盾,連法律咨詢都能幫忙,真是‘有呼必應’!”這份細致入微的服務,讓“紅馬甲”成為居民心中最安心的存在。
在助殘服務中,協會創新推出“五助”模式:助醫、助浴、助餐、助行、助學,全年開展活動20余場,惠及百余名殘障人士。陽光家園項目為34戶特殊家庭提供定制化幫扶,志愿者定期上門協助康復訓練。殘障青年小陳在智能手機培訓課后激動地說:“終于能自己網購生活用品了,感覺重新融入了社會!”而“暖冬行動”中,90余名護林員收到棉大衣、護膝,20戶貧困家庭領到米面糧油,讓嚴寒中的社區暖意融融。
這份溫暖的傳遞離不開社會協同之力。協會與赤峰愛氧星、寶寶樂等組織建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縣紅十字會共建志愿服務站,將義診、普法融入日常服務。2024年,協會更引入“貝殼公益”項目,通過智能手機講座幫助78位老人跨越數字鴻溝。“現在能和外地孫子視頻聊天了!”74歲的王鳳榮老人舉著手機笑逐顏開。全年開展的24場健康講座和文藝演出,讓260位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煥發新彩。
站在新起點,協會會長孫嘉偉目光堅定:“我們從草根團隊成長為規范化社會組織,未來將深化‘物質+服務+精神’的全方位幫扶模式,讓每一份善意都能找到歸宿。”2024年,協會籌集1.5萬元愛心捐款,500多件捐贈衣物讓貧困家庭御寒,500斤有機蔬菜送上孤老餐桌,50多套學習用品點亮學童夢想。正如林西縣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劉春燕所言:“螢火蟲的光雖微弱,匯聚起來就能照亮整片天空。這些志愿者讓我們懂得,溫暖是循環流動的春風。”
九載春秋,初心如磐。林西縣螢火蟲愛心志愿者協會以“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學雷鋒先進典型”等殊榮為鞭策,持續書寫著新時代雷鋒故事。在這里,300余名志愿者正以更專業的姿態,將“讓愛感恩社會,讓愛回報社會”的口號化為365天不間斷的溫暖行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星火照亮塞北草原的每個角落。(吳鑫)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