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關于火星地下液態水的重大發現再次引發全球關注:科學家通過雷達探測技術,首次在火星表面以下5.4至8公里處發現大量液態水存在。這一突破不僅顛覆了人類對火星的認知,也為未來載人登陸和資源利用提供了關鍵線索。而這項探索背后,離不開一項由中國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火星探測行星際飛行及環繞平臺技術”。這項技術曾助力“天問一號”完成人類首次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的壯舉,并于2022年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成為我國深空探測的里程碑。
從“奔火”到“繞火”的技術挑戰
火星與地球十分相似,是了解地球前世今生、開發地外生存空間的首選目標。但是,火星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2.25億公里,最遠可達4億公里。在“天問一號”之前,國內外實施了近50次火星探測,成功率剛過半。2020年7月,“天問一號”探測器從地球出發,歷經202天飛行抵達火星軌道。在這段堪稱“星際馬拉松”的旅程中,探測器克服了六項關鍵技術難題:器地通信時延長達20分鐘以上、太陽輻射強度變化劇烈、火星捕獲機會僅有一次、極端低溫環境適應、通信中斷時間長,以及缺乏一手火星環境數據。其中,火星捕獲制動被公認為任務中風險最高、最關鍵的環節。
當探測器接近火星時,必須通過發動機點火減速,使其被火星引力捕獲。這一步被形象地稱為“踩剎車”——時機誤差1秒、推力偏差1毫米,都可能導致探測器撞向火星或飛離軌道,因此,火星制動捕獲機會只能是“唯一”,實施捕獲動作的時間窗口極窄,可靠性要求100%。為了克服火星引力捕獲時的巨大風險,團隊設計了一種基于“開機時長”和“速度增量”的雙關機策略,以精確控制發動機點火,保證探測器能夠被火星引力成功捕獲并進入環火軌道。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環繞器成功完成火星捕獲,成為我國首顆人造火星衛星。
4億公里通信的極限挑戰
信號衰減是深空通信的“頭號敵人”。當探測器距離地球最遠時,信號強度比月球探測任務弱百萬倍。為解決這一難題,團隊創新研發了超高靈敏度數字化應答機和2.5米大口徑可驅動天線,使環繞器具備“聽聲辨位”的能力,能在嘈雜噪聲中捕捉微弱信號。同時,通過多碼率自適應信息處理技術,環繞器實現了1Mbps的數據傳輸速率,確保科學數據和工程指令的可靠傳遞。這一技術突破,讓“天問一號”在4億公里外的火星上空穩定運行,并為祝融號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支持。
極端環境,是深空探測的另一大挑戰。火星探測器面臨極端溫差(-180℃至+100℃)、長期陰影區運行以及長達30天的“日凌”通信中斷等挑戰。為提升自主運行能力,團隊又研制了小型化綜合電子系統,集成遙測遙控、熱控管理、配電控制等功能,并設計多模式信息自主處理方法。在“日凌”期間,環繞器能獨立完成任務管理,自主調整姿態和能源分配,保障系統安全。這一“自主大腦”讓探測器在無地面干預的情況下穩定運行超30天,創下我國深空探測器自主管理的新紀錄。
從“繞火”到深空探測的基石
在“天問一號”之前,我國沒有一手的火星探測數據,只能依靠國外。“天問一號”任務的成功實施,為我國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科學數據,產出大量科研成果。為了這一任務,朱新波和團隊付出了10年的心血:2010年開啟背景任務論證,其間經歷多輪次方案迭代;2014年正式啟動方案攻關,他帶領團隊開展火星環繞器的研制工作,方案、初樣、正樣三個研制階段持續了6年時間。
2020年7月,“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航天器實現了從地月系向行星際的跨越式發展。此次獲獎的“行星際飛行及環繞平臺技術”不僅攻克了火星探測的高精度軌道控制、環境自適應能力、多任務協同管理等關鍵難題,還為后續任務奠定了基礎。當前,“天問一號”環繞器仍在火星軌道開展科學探測,已獲取大量火星大氣、地質和磁場數據。天問二號探測器也已順利轉入發射區,計劃5月底擇機發射,正如朱新波所說:“深空探測是系統工程,需要集智攻關。”
本文獲得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項目(項目編號:23DZ2305100)的支持。
原標題:《火星探測再添新突破!4億公里背后的“中國智慧”》
欄目編輯:郜陽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馬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