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
中國大地上兩顆巨星完成了生命的謝幕:
一位是為億萬人解決溫飽的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一位是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
“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
兩位院士
一個用稻香填飽了中國的腸胃
一個用柳葉刀護住了千萬人的肝膽
他們看似行走在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上
卻在“救國救民”的信念中殊途同歸
人口多,耕地少,
消除饑餓這一仗怎么打?
“飯碗要牢牢端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手上。”當面對國際社會提出的“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時,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
一串串飽滿的稻穗,就是中國回應糧食安全質疑最完滿的答卷。
這是1981年,袁隆平為第二屆國際雜交水稻育種培訓班遴選講課用的雜交水稻標本。新華社發
“很多人對學農有想法,可我從來沒有后悔過學農。”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時,中國正深陷糧食危機。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親眼見過餓殍遍野的景象:浮腫的軀體、挖野菜充饑的農民、餓極時吞下觀音土的孩子……“金元寶比不上兩個饅頭”的嘆息,刺痛了他的心。
這讓他下定決心要用專業研究出高產水稻:“要讓中國人吃飽飯,必須攻克主糧!”
他常說自己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2020年,第三代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病房里的袁老連說三個“好”字。
當年90歲高齡的他許下第三個夢想:“攻克中國的鹽堿地,徹底解決中國在糧食上的后顧之憂。”如今,這三個夢想均已超額完成。
2023年,青島海水稻基地的耐鹽堿水稻畝產達691公斤,曾經的“不毛之地”泛起了金色稻浪。袁隆平團隊更在阿聯酋沙漠中種出“海水稻”,讓中東國家驚嘆:“這是中國的‘綠色魔法’!”
從發現第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到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從湖南的試驗田到非洲的推廣基地,這位自稱“農民”的科學家,用六十余載光陰兌現了他“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誓言。
在實驗室,他是嚴謹的科學家,是將畢生心血獻給土地的“無雙國士”;在排球場上,他是靈活的“主攻手”,80歲時仍能扣殺得分;面對年輕人的表情包,他幽默回應:“這是要讓我當網紅啊!”
他的衣柜里永遠備著20元一件的格子襯衫,卻將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500萬元獎金全數投入基金會。他說:“名利對我如浮云,我最大的財富是躺在田里的稻谷。”
袁隆平的一生走得很短很短
始終沒有走出那塊稻田
他的一生走得很長很長
從稻田走向了千家萬戶
風吹稻香時
一粥一飯間
袁老,想您了!
今天袁隆平家人到墓園祭掃
表達心中思念
5月22日上午9時30分許,袁隆平的夫人鄧則在親友的攙扶下,來到墓園祭掃追思。
天空低沉,鄧則在親人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走到袁老墓前,凝神盯著袁老墓前的照片與鮮花,訴說心中的思念。
袁隆平的侄子 袁景輝打開一張報紙,拿出里面的枇杷,擺放在袁隆平先生的墓碑上。 “現在正是長沙吃五月新鮮枇杷的季節,特意帶一把枇杷來,給叔叔嘗嘗鮮。”
在袁隆平墓地周圍,還插著數十支向日葵。“袁院士生前是一個很陽光、很快樂的人,常常說,做人要向陽而生。”
袁景輝告訴記者,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他特地送來了兩幅裝裱好的悼詞,一幅為“向陽而生 逐光而行 心有暖陽 何懼人生滄桑”,另一幅為“天宮四天 人間四年 切勿掛念 眾親安好”。
肝病大國,肝癌高發,
手術成功率幾乎為零的未知荒原誰來踏?
1956年,外國專家斷言:“中國肝臟外科至少要落后國際二十年。”年輕的吳孟超拍案而起:“外國人能開刀,中國人為什么不能?”
吳孟超(右)在指導助手做實驗(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沒有教材,他花40天翻譯出全球首部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沒有模型,他和同事用乒乓球制作肝臟血管鑄型。
1959年,他創立“五葉四段”解剖理論,為肝臟手術繪制“生命地圖”;1960年,主刀完成中國首例肝臟腫瘤切除手術。
左圖:吳孟超在為病人進行手術;右圖:吳孟超展示他常年握止血鉗的雙手(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因常年手術,吳孟超的手掌,食指和中指的第一節形成了獨特的“V”形。護士長回憶:“吳老的手像長了眼睛,一摸一掐就能找到血管,閉著眼都能畫出肝臟解剖圖。”
正是這雙 “長了眼睛一樣”的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世界第一”的手術奇跡,將中國肝癌手術成功率從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在長達70多年的從醫生涯里,他拯救了超過1.6萬名患者的生命。
在吳孟超看來,一個好醫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裝的是人。每次查房,吳孟超都會將自己的雙手搓熱,再替病人檢查身體,還會順手將病人床下的鞋子擺好。
有一次,吳孟超查完房準備離開時,一位病人突然拉住吳老,他輕輕起身,深情地吻了一下這雙賜給自己新生的雙手。
97歲高齡時,他仍堅持每周三臺手術。他說:“如果能拿得動手術刀,我就會站在手術臺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術臺上,那也許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做手術需要精神高度緊張,吳孟超的雙腳會不自覺地用力抓地,長此以往,他的右腳第二根腳趾緊緊地壓在大拇指上,分不開了。手術完成后,他會仰面坐在皮面磨得斑駁的椅子上,像個孩子一樣翹起雙腳,努力把變形的腳趾分開的老人,那是他最放松的時刻。圖源:中國青年報
吳孟超堅信:“治好一個病人,救的是一個家庭;培養一群學生,救的是一代人。”
全國肝膽外科的專家和醫生中,八成以上都是吳孟超的學生。他一生培養出26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后,他們絕大多數成為我國肝膽外科的中堅力量,撐起中國肝膽外科的半壁江山。
學生王紅陽院士曾回憶:“老師要求我們'會說、會做、會寫',手術錄像必須精確到秒。”如今,他的弟子們遍布全球。
2019年,吳孟超將畢生積蓄600萬元捐出,設立“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會”。
他說:“孩子們,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
吳孟超的心,那1.6萬名患者知道
他帶出來肝膽外科的滿天“桃李”知道
他一手創建的創建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知道
從來醫生亦戰士,去留肝膽兩昆侖
吳老,想您了!
吳孟超在為病人進行肝臟腫瘤切除手術。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吳孟超辦公室開放“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術室,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2024年,吳孟超生前所在的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 ) 公開了他生前辦公室。
醫院門診大廳二樓,一條不起眼的走廊里,這間沒有掛牌的辦公室仿佛被按下了時間的暫停鍵。樸素的裝修,簡單的辦公家具,老式日歷永遠停在2021年5月22日,那是吳孟超離去的日子。
進門的衣架上掛著一件干凈整潔的白大褂,衣襟上端端正正別著一枚紅艷艷的黨徽,黨徽正下方的藍色夾子夾著一個胸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0001號,吳孟超|主任醫師、教授、院長。”
吳孟超辦公室外的走廊
辦公室全景
吳孟超的辦公桌
日歷定格在這一天
辦公室里有很多資料
手術的素描圖
當年的工作照
素描手術圖譜
從醫77載,醫生吳孟超堅持整理患者病例,每一個典型患者的病例,他張貼病灶照片、手寫標注患者信息和病理情況,用密封條小心保存……厚厚的病例相冊本,記載著一位國之大醫的成長歷程。
吳孟超放在辦公室的記事本
本子從頭到尾寫得密密麻麻
辦公桌玻璃下壓著的紙條
各地寄來的信件
墻角的紙箱里放著吳老生前的生活用品。其中一 雙特殊 的舊拖鞋引起人們注意:兩只拖鞋不一樣 ,右邊的上面一角被剪開了。這是吳老做手術時穿的專用拖鞋。很多人都知道,常年緊握手術刀導致吳老的手指關節嚴重變形,成了“最契合手術鉗的形狀”; 然而只有少數 親人和同事 才知道, 由于手術中他長時間站立,腳趾常年用力抓地,右邊第二個腳趾頭習慣于壓在大腳趾上,天長日久,右邊腳趾已無法并攏,不得不穿“特制拖鞋”。
吳孟超的手術拖鞋
盒子里裝滿了患者和同行們寄給他的信件
他用過的聽診器
他的衣服還掛在辦公室的衣架上
這是他總說的話
一把稻,撫慰天下胃腸之饑
一把刀,祛除世上肝膽之疾
四載光陰流轉,當春風吹綠江南稻田,當柳葉刀劃過黎明曙光,我們看見兩位老人從未遠去——
在海南雜交水稻基地,袁隆平的學生們仍在培育耐鹽堿水稻;
在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吳孟超的弟子們繼續完善“肝癌早診早治”體系。
現在
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手中
正當追夢不止、前進不止、奮斗不止
醫食無憂
便是人間最好的煙火
本文綜合自:中國新聞社、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上觀新聞、極目新聞、三湘都市報
微信編輯:泰妮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