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當富士中國的Steven同學催促他的兩位老板從口袋里變戲法似的掏出8臺X half擺在臺上時,我忍不住笑出了聲——這大概是我今年見過最“行為藝術”的發布會開場。比起那些正襟危坐的PPT演講,這種略帶無厘頭的幽默感,反而完美契合了X half的調性:它本就不是一臺“正常”的相機,而是一個披著復古外衣的“數碼玩具”,或者用更時髦的話說——一個能拍照的“時尚單品”。
作為一名混跡數碼圈多年的“老法師”,我見過太多廠商在參數內卷中殺紅眼的模樣。而富士這次卻像個叛逆的少年,甩出一句:“參數?那是什么?我們來玩點有意思的!”
如果你期待X half是一臺“性能怪獸”,那么它的參數可能會讓你失望:1英寸傳感器、32mm f2.8固定鏡頭、1774萬的有效像素、不談對焦和連拍……這些數據在2025年的相機市場,實在稱不上亮眼。但如果你像我一樣,曾經歷過膠卷時代按下快門時的忐忑、沖洗底片時的期待,甚至是被漏光和顆粒“毀掉”一張照片的懊惱,那么X half的“反邏輯”設計,反而會讓你拍案叫絕。
富士這次玩得夠絕:在專門的“膠片拍攝模式”下強制光學取景、禁止回看、拍滿固定張數才能“回卷”,甚至必須通過專用App“顯影”才能看到成片。這哪里是數碼相機?分明是給Z世代年輕人定制的“膠片沉浸式體驗套裝”!有人吐槽這是“脫褲子放屁”并質疑“我為什么不去用膠片相機”,但在我看來,這種刻意制造的“儀式感”,恰恰擊中了數碼時代最稀缺的情緒——等待的浪漫,與失控的驚喜。當然,還有數碼相機+app帶來的超低成本(你知道現在購買和沖印一卷真正的135膠片是多么費錢么?!)
當發布會上演示“漏光效果”時,我仿佛看到富士工程師的邪魅一笑:“你們不是喜歡膠片的不完美嗎?我們直接給你們造一個可控的‘不完美生成器’!” 更絕的是那個過片撥桿——撥動一下就能把兩張照片甚至是視頻拼成一張敘事畫面。這哪里是相機?分明是給視覺系文青準備的“故事拼接器”。
有人問我:“卷哥,和理光GR比,富士X half有什么優勢?”我的回答是:它們本就不該被比較。理光GR是街頭攝影師的沉默匕首,追求快準狠的瞬間捕捉;而X half更像是周末咖啡館里的手沖器具,講究的是慢慢研磨、細細品味的過程。兩個機器的定位,可謂南轅北轍。
你看,X half的機身背面幾乎找不到按鍵,所有操作都依賴主副屏的滑動觸控。尤其是副屏滑動切換膠片模擬的體驗,這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體驗上都徹底復古來的創作刺激,是其他品牌數碼相機難以比擬的。
其實,與其說X half在討好老法師,不如說它在給00后“科普”膠片文化。當Z世代習慣了一鍵美顏、秒速修圖,X half用數字技術復刻了膠片時代的“笨拙感”:不能立即看到成片?那就對了!真正的樂趣,本就應該在等待中發酵。
當然,富士X half的定價(4999元)是個問題:雖然有人會嘲諷:“1英寸底賣五千?不如買手機!”但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理解富士的野心:它賣的從來不是傳感器,而是一套完整的“情緒價值解決方案”。所以,不管富士X half要不要加價,只要能買到就是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