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娛樂圈明星帶頭在社交平臺掀起了一陣 “撕拉片” 熱潮,看得人眼前一亮又一亮。
女明星們輪番曬出自己的撕拉片照片,只要這么輕輕一撕拉,瞬間就能登上熱搜,播放量輕松過億。
金靖在娛樂圈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女,但卻靠撕拉片出圈了,收獲一大波贊美,被網友夸:“好有生命力”。
眼看明星們都把美貌“撕拉”出了新高度,粉絲們也紛紛跟風嘗試,撕拉片就這么火起來了,價格更是一路飆升,甚至越來越離譜。
原本 70 元一盒的相紙,如今在二手市場竟能賣到 3000 元。
如今,拍一張照片就要 300 多塊,有的地方已經漲價到 400 多了,被大家戲稱為 “紙片茅臺”。
那這撕拉片為什么這么貴?幾百塊錢拍一張到底值不值?
先來介紹一下啥是撕拉片,名字聽起來還挺有意思的,其實這就是一種可剝離即時顯影的膠片,早在1947 年就有了,風靡于20 世紀六七十年代。
很多大牌攝影師都用它來測試布光效果,像王菲的專輯封面、Helmut Newton 的人像作品,都離不開撕拉片的功勞。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膠卷沖洗技術越來越卷,滿大街都是 “一小時快沖” 的招牌,撕拉片就有點不太香了。
更致命的是,90 年代數碼相機數碼相機橫空出世,拍照立刻能看,還能刪除重拍,既不用心疼膠卷錢,還輕得能揣兜里滿大街跑。
在這些強大對手面前,撕拉片漸漸敗下陣來,成為板上釘釘的落后技術。
既然如此,為什么突然變得這么搶手呢?
除了明星效應,還在于商家們的花式宣傳。
“拍一張,就少一張”
“過期幾年的相紙,1971 年的老機器,玩的就是心跳”
這都是撕拉片常見的廣告語,一個個“末日營銷”玩得很溜,搞得好像你不拍,這輩子就沒機會了。
其實,生產撕拉片的廠家主要是寶麗來和富士。寶麗來早就申請破產了,并在2008 年宣布停產撕拉片,而富士也在 2016 年宣布停產,全球現存的相紙大約也就 50 萬張。
正版撕拉片相紙保質期 2 到 3 年,也就是說目前市面上的相紙都是已經過期好幾年的囤貨。
物以稀為貴,所以在二手交易平臺,單盒十張裝撕拉片飆升到了 2000 多元,最高賣到 3000 多。
五六年前沒火的時候,一張相紙的價格不超過 30 塊,后來漲到七八十一張,沒想到今年直接翻了好幾倍。
不是拍一張少一張,而是拍一張少三百,堪稱“電子吞金獸”。
而且這些過期相紙的成像質量極不穩定,可能出現過曝、褪色、顯影失敗等多種問題,商家概不負責,據說撕拉片的廢片率高達 30%。
雖然自帶模糊濾鏡,但也不是隨便一拍就很好看,甚至連明星都有翻車的,被嘲:“撕拉完就撕了吧”,工作室連夜刪照片。
所以,普通人想要拍出好看的人生照片,必須得舍得掏錢。
不少人為了拍一張絕美撕拉片,甚至一口氣拍好幾行張,幾千塊就這么沒了。
說不定,拍出來的照片還不如外甥的小天才電話手表效果好。
其實,從技術角度來看,撕拉片的成像原理并沒有特別之處。
所謂的 “復古濾鏡” 效果,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藥水過期或傳感器老化導致的。
有攝影師就直言,撕拉片的氛圍感,不過是 CCD 噪點和偏色的變種。
而且,現在用老年機拍照或者通過修圖軟件調色,也能模擬出類似撕拉片的效果,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樣看來,花幾百元去拍一張撕拉片,就有點不值了,或許是真的喜歡那種原圖直出的“刺激”吧。
這讓狐妹想起了之前火爆一時的CCD 相機,二手市場上價格飆升,直接翻十倍,都能買一個入門微單了。
但僅僅不過兩年時間,熱度消退后,價格直接腰斬。
撕拉片熱潮也很可能只是一陣風,風頭一過,價格回落,那些高價囤貨的人恐怕就要哭暈在廁所了。
所以,咱在消費的時候,可得保持清醒的頭腦,別被商家的營銷手段沖昏了頭。
最好別信什么“拍一張,少一張”,江南皮革廠倒閉都倒閉多少年了,而 82 年的拉菲現在還在賣呢!
即便是真絕版了,還是會有更好的代替品出來,中國制造一向如此。
為了情懷和浪漫買單可以,但千萬別讓一時沖動,為了朋友圈和社交平臺上那幾個點贊,讓自己的錢包受傷。
其實,人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撕拉片,每天都絕版,活一天,少一天。
如果一直被消費主義左右,那可真是白活了。
參考資料:
三聯實驗室、每日人物、紅秀、Vista看天下
茶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