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第9期
在《機械》1952年第9期中,封面無特別展示。當期共刊載了20篇文章,有3篇譯文。
接續第8期,聚焦產品質量問題,刊發了2篇機械工業管理局分赴各地調查及處理產品問題的報告,也將個別廠的一些優秀做法做了推廣,如提到二廠六車間學習蘇聯連別吉娃小組的“自我檢查、集體分析”方法繼而在煉鋼方面做了技術改造。
其中還有一篇提到了蘇聯奧爾德若尼克捷機器廠的“平行作業法”,著重強調“按照生產技術準備工作成批掌握新的或指定制件用全廠工作計劃指示圖表”,做好勞動分工。
點擊圖片看全文
機械二廠第六車間通過開展“質量補課”活動,采用“自我檢查集體分析法”顯著提升了鋼錠質量。該方法通過成立檢查指導小組,組織工人進行現場操作表演和集體討論,共發現236項質量問題,其中17項關鍵問題(如配料成分偏差、澆注速度不均、溫度控制不當)被重點解決。工人們深刻反思了以往重產量輕質量的做法,如忽視浮砂、違規操作等,并統一了操作規程,加強交接班管理。活動促使廢品率從五月的0.43%降至六月的0.312%,并設定0.3%的新目標。
此外,通過分析鋼錠裂紋、夾砂等問題根源(如小盤澆注過快、溫砂替代干砂等),優化了工藝細節,建立材料保管制度,避免中低碳鋼混料。
這一實踐結合技術改進與思想教育,不僅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質量頑疾,還樹立了全員“質量第一”的責任意識,為同類生產提供了系統性質量提升的參考范例。
1952年第10期
在《機械》1952年第10期中,封面無特別展示。當期共刊載了22篇文章,有2篇譯文。
從目次上看,本刊開始實行通訊員制度,共有12名不同廠的通訊員來稿。主要涵蓋了油壓鋸床試制、鏜孔卡具、銑孔、鑄造壓縮機汽缸、車床摩擦片修配、齒輪降噪等內容,同樣也有不少關于產品質量相關的總結。
點擊圖片看全文
十一廠陳子裕同志設計的“活動吊瓦”鏜孔卡具,通過結構優化顯著提升了加工效率與質量。
傳統卡具在加工車床頭部件的A平面時受前撞輪阻礙,且跨距大導致刀具易顫動、效率低下。改進后采用山形和V槽定位法,結合硬質合金刀具實現高速鉆孔,解決了A平面加工難題,工時從8小時縮短至2小時40分,效率提升2倍,合格率達100%,每40個工件節省3把銑刀及1公斤潤滑油。
該卡具簡化制造流程,減少刮研工序,并通過標準化配件和嚴格材質控制(如設立化驗室)保障部件耐磨性,延長水泵使用壽命。此外,通過試驗優化設計,確保產品性能穩定,為用戶提供易更換的標準件,支持快速維護。這一創新不僅攻克了技術瓶頸,更為同類設備的高效生產和質量保障提供了實踐范例。
1952年第11期
在《機械》1952年第11期中,封面無特別展示。當期共刊載了20篇文章,有4篇譯文。
本期繼續關注產品質量問題,刊登了多篇推廣先進經驗的文章。另外,針對齒輪制造中遇到的問題,介紹了蘇聯先進經驗與資料。編輯部也鼓勵擅長俄文的同志多介紹一些蘇聯標準規格及有關制造、熱處理、鑄造方面的資料。
齒輪裝配的核心在于精準控制咬合間隙與位置,確保傳動平穩高效。正齒輪需嚴格測量軸孔中心距,公差按精度等級劃分,如四級齒輪允許±150~430μm偏差,通過增減墊片或調整螺帽修正中心距,避免間隙過小(導致啃齒)或過大(引發沖擊)。傘齒輪裝配時需保證錐頂重合,側隙按模數分級控制(如模數2mm時側隙為0.05~0.09mm),利用鉛片或千分表檢測,并通過軸向移動齒輪或增減調整墊片實現精準定位。
常見問題及解決:咬合不均可通過調換齒輪180°定位誤差源;振動或噪音多由軸孔傾斜或套筒偏心引起,需壓入新套或鉸孔修正。質量控制采用涂鉛油檢測接觸印痕,正齒輪接觸長度需達齒長的50%~75%(依精度等級),傘齒輪接觸區應靠近薄齒端以補償負載變形。箱體孔中心線平行度與傾斜度須符合標準(如一級齒輪不平行度≤0.03mm/m),確保齒輪軸線交角精準。
裝配時需借助標準化工具(如高精度卡尺、千分表、心棒)及特殊卡具檢測,結合經驗調整墊片厚度或螺帽位置。此技術適用于高精度機械與批量生產,通過嚴謹的工藝控制與問題溯源,顯著提升齒輪傳動可靠性及壽命,降低噪音與磨損風險。
機床雜志社
官網|
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北京機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電話|010-64739683
郵箱|edit@jcs.gt.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