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古時候有件事,聽起來挺別扭:一個母親帶著兩個孩子逃難,路上她偏偏抱著年紀大的,反而讓年紀小的孩子自己走。
這事被一個打扮成道士的人碰見了,他當時眼神就變了,心里一下子警覺起來。
他沒吭聲,站在旁邊觀察。
不是他多事,是這事看起來怎么都不對勁。
按常理說,小的走不動路,大的能走,為啥反著來?
他湊過去問了一句,話音還沒落,那女人眼圈就紅了。
她說,大的是她哥哥的兒子,孩子的爹媽都在亂兵沖殺中死了,小的是她親生的。
自己男人出去討生活到現在都沒回,這一路上都是她一人帶著兩個娃逃命。
大侄子要是再受點啥罪,這一家人就真斷根了。
小兒再苦,她還能撐一口氣照顧他。
這話說完,道士低頭沒說啥,轉身走了。
第二天,他又出現了,手里拿著一束艾草。
他遞過去只說了一句:“明天把這東西插門口。”說完就走了。
這人不是普通道士,是黃巢的人。
那時候黃巢的義軍已經打到蒙城附近,他派人混進城中打探情況。
誰家門前插了艾草,就是他們認定的“良民”,進城后不許動。
那女人照做了。
后來黃巢軍進城,果然繞過了她的住處。
事情要從頭說起,那會兒正是唐末,天下亂成一鍋粥。
黃巢出身本不高,家里是做鹽的,可他自小讀書識字,能寫詩,腦子也靈。
看著百姓活不下去,他帶著人起義,打著“均貧富、等貴賤”的旗號,想要換個活法。
義軍一開始是打順風仗,越打人越多,越打地越廣。
可兵多了,人雜了,規矩也得立。
黃巢親自定下規矩:進城后不能亂搶亂殺。
可人心不一樣,有些兵還是走偏。
于是黃巢想了個法子:誰家門口掛紅燈籠,誰家是好人,不許動。
后來又加上艾草—
—端午那幾天,插艾草的,全是有情有義的老百姓。
說起紅燈籠這事兒,還有一段。
黃巢有次打仗被圍,躲進一個小城,裝成賣貨的混進去,結果差點被查出來。
關鍵時刻,街邊一老頭沖他擺手,把他帶回家,藏進自家醋缸里。
官兵來搜,老頭裝得滴水不漏。
黃巢在缸里熏了一夜醋氣,命是保住了。
等他后來打下這城,第一件事就是找那老頭,結果人已經被官府逼走了,街頭流浪。
黃巢當即派人接回來,還在他門前掛了第一盞紅燈籠。
從那以后,這紅燈籠就成了義軍認“自己人”的標記。
誰要是掛了,就不能碰,碰了就是犯軍規。
再后來,紅燈籠成了老百姓過節的一部分,年年掛,越掛越多,掛到現在。
不是為了好看,是圖個心安。
再說艾草這事。
它本來是藥草,驅寒止血,民間常用。
可因為那婦人的事,黃巢軍開始把它當成標記。
誰家門口插這一束,義軍就知道,這家人有情有義,不該受難。
這個規矩也慢慢傳開了,端午節插艾草,成了講究。
黃巢后來進了長安,登基稱帝,叫“天補皇帝”。
那時候他還年輕,氣勢正盛。
他不是不想好好治理天下,也不是沒想過百姓過日子的難處。
他減稅、賑災、提拔寒門,全是想干點實事。
可真動起手來,才知道難在哪兒。
兵多了,糧不夠;人心浮動,隊伍開始散。
唐朝殘余勢力沒死心,朱全忠、李克用這些人聯合反攻,黃巢的地盤一天比一天小。
最后退到山東濮州,被圍死了。
沒人救,他自己了斷生命,五十出頭。
黃巢沒撐住,可紅燈籠和艾草留下了。
他的規矩變成了百姓的規矩,他的想法變成了民風。
元宵掛燈,端午插草,這些事不是誰強迫的,是人心愿意的。
人活著,圖個心安理得。
那母親多抱一個孩子,少一個孩子走路,換來的就是家門口一束草、一條命。
這事講完,沒啥大道理。
黃巢死了,埋在哪兒沒人記得清楚,但那盞紅燈籠和那束艾草年年見,年年有人掛、有人插,誰也沒說是黃巢的遺物,可誰也沒忘。
《唐末農民起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23
《黃巢評傳》,山東大學歷史學院,2021
《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源流》,北京師范大學民俗研究中心,2022
《中國民間習俗文獻匯編》,中國民俗學會,2024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