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5月22日電 (呂妍)5月22日,在菏澤市生態環境局魯西分局環境監控中心,PM2.5、PM10、臭氧濃度等關鍵指標在智慧環保監管平臺上跳動閃爍,工作人員緊盯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數據曲線。
“通過監管平臺的數據分析,可以實時監控重點區域空氣質量變化動態,及時響應處置,讓大氣治理真正做到‘早發現、快處置、防未然’。”菏澤市生態環境局魯西新區分局監控中心主任王松峰介紹,為推動環保整治工作更加精準高效,該區依托最新環境監控和數據分析技術,在轄區搭建了“天地空”一體化大氣污染管控平臺,建成了包括高空瞭望攝像頭、無人機、空氣質量雷達等探測設備和數據分析系統在內的一整套現代化管控體系,實時監控重點區域空氣質量變化動態,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響應,有效改善轄區空氣環境質量。
據統計,2025年一季度,魯西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44,同比改善2.16%;PM2.5平均濃度6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10%。
圖為治理后的菏澤魯西新區洙水河公園。(資料圖,菏澤魯西新區辦公室供圖)
雷達監測空氣質量、無人機巡航河流、建設智慧防汛平臺……山東環境治理裝上“智慧大腦”,為生態環保“瞭望放哨”。
“無人機起飛,沿大堤10公里范圍巡航,重點排查淤背區植被破壞和河道違建。”近日,在菏澤市鄆城縣黃河蘇閣險工12號壩,飛手閆昭坤輕點屏幕,一架搭載高清攝像頭和紅外傳感器的無人機騰空而起,實時回傳的影像數據同步接入智慧管理平臺。
據了解,鄆城黃河河務局采用空中無人機巡航、地面智能設備監測、人工重點排查相結合的立體巡查模式,實現了全方位的工程管理,開創了“空、天、地、河”巡查巡檢新模式。“智巡”APP的應用開啟了以智慧山東黃河防汛平臺、水資源管理與調度綜合平臺為兩翼的“2+N”智能業務應用系統的新篇章,有序提升水位觀測、洪水監測、險情預警等信息采集動態感知能力。
近日,鄆城黃河河務局一線職工開展無人機巡河。 陳超 攝
聊城市臨清市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構建“智慧+生態環境治理”新模式,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保工作邁向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新階段。
臨清市通過構建全天候智慧監測網絡,實現對大氣的全時段、全覆蓋動態監管。該市依托18個鎮街及城區空氣自動監測站,實時追蹤PM10、PM2.5等污染物濃度變化,形成全域污染物動態圖,為精準治污提供數據支撐,實現了動態無感采集、高值自動報警、任務派發、核采上報、立案派遣、處置結案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確保污染問題及時發現、快速處置。
“科技賦能讓環境監管從‘人海戰術’轉向‘數字智治’。”聊城市生態環境局臨清市分局宣傳科科長周勇表示,臨清市未來將持續深化智慧環保平臺建設,拓展“智慧大腦”在生態環保領域的應用場景范圍,以數字化轉型推動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繪就天藍水清土凈的生態畫卷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近年來,菏澤單縣強化水網建設,加強水安全保障能力,著力補齊水資源配置、防洪排澇、水生態保護、水網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環節,配套實施河道清淤、岸坡整治、道路修建、景觀打造、文化載體等建設,促進河湖實現整體改善和提升。
單縣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守文介紹說,該縣堅持數字賦能,全力推進智慧河湖創建,先后完成惠河下游段治理工程、惠河上游段治理工程、東溝河提升改造工程等“數字河湖”建設任務。
截至目前,單縣累計創建4條(段)省級美麗幸福河湖、51條美麗河湖,總長度超504公里,湖庫面積超22平方公里。
濰坊市安丘市將生態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建設,精心布局107處公園綠地,15座大型公園與92處口袋公園星羅棋布,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宜居目標。汶河穿城而過,8座橋梁飛架兩岸,濱河綠道蜿蜒延伸,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已成生活常態。
在生態保護方面,安丘創新推行“文化河長”“法治河長”制度,推動水域環境持續優化;創新“三級河長+智慧巡防”管護體系,依托網格化管理壓實屬地責任,形成問題及時發現、快速處置、長效維護的閉環機制,讓清流碧波永駐鄉野。隨著污染防治攻堅的深入,該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11%,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7.6%,“安丘藍”成為常態化生態名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