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極端天氣、自然災害和生態失衡對文化遺產的威脅日益嚴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六分之一的文化遺產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
有學者表示,隨著文化遺產保護進入“太空時代”,衛星遙感等曾用于探索宇宙的技術,也為地球上的古建筑編織一張“數字防護網”,通過科技應用,文物保護工作者可以及時了解掌握氣候影響因子變化情況,在極端天氣發生前及時采取防護措施。
此外,數字技術的應用也是文化遺產“永存”的一條有效路徑,通過數字產品轉化,可以對文化遺產進行無損監測記錄與虛擬重建。
5月21日,第一屆“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在山西太原舉辦,與會學者就探索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作出探討。本次論壇由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山西省古建筑協會、山西省氣象學會、山西省環境科學學會聯合主辦,山西科城能源環境創新研究院承辦。
探索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解決方案
去年,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的“爆火”,激發了各界公眾探訪取景地的熱情,也讓山西古建爆火“出圈”,成為最熱門的文旅話題。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長河中,山西是我國現存各類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擁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享有‘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的美譽。”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路易表示,此次論壇在山西太原舉辦,將開展跨領域、國際化的交流互動,共同探索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2021年10月,山西遭遇一場罕見的持續強降雨,造成多處古建遇險,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給古建筑保存和維護帶來的挑戰,已成為文物保護領域備受關注的一項議題。
會議期間,“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合作交流平臺”正式發布,該平將臺通過跨領域、多層次合作提升文化遺產氣候韌性,推動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全球氣候治理與文明延續提供中國方案。此外,“社區參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試點”項目也在此次論壇啟動,項目將通過試點實踐,探索一套有特色、可推廣的社區參與模式,
“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合作交流平臺”正式發布
氣候變化對文物隱形破壞不容忽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六分之一的文化遺產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
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氣候專家呂學都表示,氣候變化的主要后果是帶來極端高溫、極端寒冷、突發暴雨、持續干旱、超強臺風等極端天氣。而近年來,上述極端天氣頻繁發生,因此需尤為注意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影響。
呂學都在論壇中演講。
呂學都認為,氣候變化產生的極端天氣事件對文物造成的破壞是直接的,極端降水、洪水、強風等是威脅不可移動文物的主要災害類型。例如,2021年山西暴雨導致全省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受損,包括平遙古城墻坍塌、晉祠漏水等。這類事件對土遺址、木構建筑和石窟寺的沖刷、浸泡及結構性損毀尤為顯著。
“氣候環境變化對文物的隱性影響也不容忽視。”呂學都介紹,氣候變化會產生溫濕度波動,西北地區暖濕化趨勢會加劇石窟壁畫的酥堿。如莫高窟洞窟濕度超過60%時,易導致壁畫層反復膨脹收縮,加速劣化。而在東北及西北寒冷地區,“凍融”會導致石質文物裂隙擴展,膠結物溶解,例如北方石質文物因凍脹力發生空鼓、剝落。此外,沙塵暴和濕度上升會促進木結構建筑的霉變、蟲蛀,如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古建筑榫卯結構易松動。
為古建筑編織“數字防護網”
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文物保護難題?
南都記者關注到,我國對氣候變化干預應對部署較早,2007年公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第五章第五條與“文物保護”密切相關,其中提到,“完善旅游目的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急處置和游客安全管理制度。識別并評估氣候敏感型旅游資源的潛在風險,科學開展古樹名木、橋梁、村落、古建筑、遺址遺跡等旅游資源保護的人工干預。”
呂學都認為,在工程型防護措施方面,可設置排水與防洪系統。例如: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頂部設置排水溝;莫高窟加固河堤并清理河床。還可采用本體修復與加固方式,如采用“犧牲保護層”的方式,給土遺址覆蓋草拌泥或搭建防雨棚。
此外,呂學都介紹,對鐵器、石雕等文物則可通過“材料與化學保護”方式,采用化學防水涂層,抑制水分滲透,在修復壁畫時使用抗鹽材料減緩酥堿病害。
隨著文化遺產保護進入“太空時代”,衛星遙感、數字孿生、激光掃描等曾用于探索宇宙的技術,也為地球上的古建筑編織一張“數字防護網”。
“科技在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呂學都介紹,如敦煌研究院通過溫濕度傳感器、CT掃描等技術建立精細化監測系統,可及時了解掌握影響因子變化情況。氣象、水文部門與文保部門聯動,遇強降雨、洪澇前關閉文物景區并落實防護措施。
文化遺產是有“生命”的,如何通過數字技術讓遺產“永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副主任王心源介紹,數字化技術應用是使文化遺產永存的一條有效路徑,即將文化與自然遺產本體轉換成數字形式的產品,再利用信息技術,對文化、自然遺產進行無損的探測、監測、記錄、虛擬重建,進行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
例如,高光譜成像儀、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系統等高科技設備,能夠對文物質地結構、工藝信息等進行無損檢測分析,有利于深入發掘和全面認知文物本體價值。在文物修復和展示方面,借助多圖像三維建模、3D打印等技術手段,可以高精度、快速獲取文物三維幾何數據,最大程度地保存其原始價值。
新華社照片,在云岡研究院壁畫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戴宇翔在修復壁畫。 云岡研究院堅持“保護第一”原則,持續加強對云岡石窟各洞窟的病害調查、微環境監測和日常保養。借助文物保護領域尖端科技手段,目前80%的洞窟實現了全數字化保全。
王心源建議,充分利用空間信息技術的監測、預測分析能力,增強文化遺產本體的韌性。同時,加強文化遺產與賦存環境的研究,聯系過去全球變化與社區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增強文化遺產賦存環境的韌性。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副院長、二級研究員詹長法則關注到,當前我國的文物修復人才極為欠缺,難以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文物保護難題。他建議,試點本碩一體化培養模式,減少階段分制,將本科階段課程與碩士課程內容銜接優化,并為博士研究生提供獨立課題的修復案例實踐機會。同時,設立跨學科研究團隊,開展文物保護材料、修復方法等方面的創新研究,并過教學實踐驗證成果,推動新材料研發在修復中的應用,如氣候適應型保護涂層等。
也有學者提出,氣候變化對文物的影響兼具突發性與累積性,因此呼吁從政策、技術、社會多層面加強預防性保護,尤其要關注氣候脆弱區的文物保護,地方政府要制定當地的氣候適應戰略和規劃,保障文物免受極端氣候事件影響。
采寫:南都記者劉嫚 發自山西太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