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來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近50條內容被擴充和修訂。(相關鏈接:)
新修訂的科普法凝練過往經驗,并上升為國家意志,對全面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科普時報》開設專欄邀請專家深入解讀科普法,本號特開設“解讀科普法”專欄轉載系列稿。
解讀人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 于康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第三章 社會責任
第二十五條 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文化、互聯網信息服務等機構和團體應當發揮各自優勢做好科普宣傳工作。
綜合類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開展公益科普宣傳;電影、廣播電視生產、發行和播映機構應當加強科普作品的制作、發行和播映;書刊出版、發行機構應當扶持科普書刊的出版、發行;綜合性互聯網平臺應當開設科普網頁或者科普專區。
鼓勵組織和個人利用新興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拓展科普渠道和手段。
案例
創新“科普+”模式,解鎖健康傳播“新姿勢”
“小葉醫探”欄目banner。
作為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重點打造的健康傳播新媒體品牌,“小葉醫探”上線一年推出500余期原創視頻和文圖作品,全網傳播量達3億+。它創新“科普+”形式,開設“權威發布”“診間健聞”等專題,以診間視角、全程紀實方式關注健康。還開展線上科普直播和線下走進近視防控中心等活動,深入醫療前線,聚焦國家戰略、醫改等主題,講好衛健暖聞,為百姓提供貼心的健康顧問服務。
“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文化、互聯網信息服務等機構和團體應當發揮各自優勢做好科普宣傳工作”,這句話明確了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文化、互聯網信息服務等機構和團體在科普宣傳工作中的職責和作用。它們應利用自身在傳播渠道、制作能力、受眾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科普宣傳,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傳遞給公眾,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意識。
“綜合類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開展公益科普宣傳”,這項要求說明綜合類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和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它們應承擔起公益科普宣傳的責任,通過開設科普專欄、專版、節目等多種形式,定期發布科普內容,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讓科學知識傳遞到千家萬戶。比如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重點打造的健康傳播新媒體品牌“小葉醫探”,上線一年間推出500余期原創視頻及文圖作品,全網傳播量高達3億+。
“電影、廣播電視生產、發行和播映機構應當加強科普作品的制作、發行和播映”強調了電影、廣播電視生產、發行和播映機構在制作、發行和播映科普作品方面具備專業優勢和豐富經驗,它們應加大對科普題材的投入,制作高質量的科普影視作品,并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發行和播映,以滿足公眾對科普影視作品的需求。同時,通過精彩的劇情和震撼的畫面展現出來,激發觀眾對科學探索的熱情,且能在更廣范圍內傳播,擴大科普的影響力。
“書刊出版、發行機構應當扶持科普書刊的出版、發行”明確了書刊出版、發行機構在科普書刊的出版和發行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它們應加強對科普書刊的扶持力度,為科普作者提供出版機會,為科普書刊的發行提供便利條件,通過擴大發行、開展科普書刊的推廣活動等,促進科普書刊的廣泛傳播。
“綜合性互聯網平臺應當開設科普網頁或者科普專區”這一內容,專門圍繞綜合性互聯網平臺具有龐大用戶基礎和便捷傳播方式的優勢,強調它們應積極開設科普網頁或科普專區,集中展示科普內容,提供科普資源的檢索和獲取服務,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的互動功能,鼓勵用戶參與科普討論和分享,擴大科普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最后,第二十五條特別提出要“鼓勵組織和個人利用新興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拓展科普渠道和手段”。其內容充分體現了新興媒體,如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具有傳播速度快、形式多樣、互動性強等特點,為科普宣傳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鼓勵各類組織和個人充分利用這些新興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如制作科普短視頻、開展科普直播、參與科普話題討論等,以適應公眾獲取信息的新習慣,提高科普宣傳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來源:科普時報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