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5月22日電 (記者張萌)今年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當天,廈門市2025年生物多樣性日主場宣傳活動在廈金大橋(廈門段)思明區段舉行。此舉旨在進一步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持續深化拓展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提高人民群眾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
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張萌攝
“開工一年多來,持續在加強環境影響跟蹤監測、制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等七方面發力,全面做好海洋環保工作……”活動現場,建設方詳細介紹了廈金大橋(廈門段)工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的措施和進展等。如:為有效彌補施工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通過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增加海洋生物的豐度,并同步開展棲息地建設、跟蹤監測以及保護區的宣傳和建設等工作,從而為促進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增殖放流啟動儀式現場。人民網記者 張萌攝
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一直以來,廈門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多舉措深化生態保護修復,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探索構建了“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據悉,近幾年來,廈門市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切實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該市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了新成效。
增殖放流活動現場。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如:組建專業團隊開展常態化生態監測,累計記錄植物1119種、海洋動物1342種、野生鳥類402種,為生態保護提供精準數據支撐;同時,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加大監管力度,實現自然保護地問題全部整改,并有效防控松材線蟲、互花米草等外來物種入侵。在此基礎上,廈門市還通過實施海堤改造、紅樹林修復、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構建起“一屏一灣十廊”的生態安全格局,全市林地面積達6萬公頃。此外,通過依托中華白海豚救護基地等場所開展科普活動、張埭橋水庫舉辦觀鳥活動等方式,拉近市民群眾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距離,在有效提升公眾參與度的同時,讓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與會代表觀看現場設置的珍稀海洋物種科普教育宣傳展板。人民網記者 張萌攝
“通過圍繞主題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全方位展示廈門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成就……”廈門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凝聚起全社會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強大合力,為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活動當天,與會嘉賓觀看了現場設置的珍稀海洋物種科普教育宣傳展板,聽取了專家學者關于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海洋物種保護的介紹。在增殖放流活動環節,與會代表還專門前往黃厝外海文昌魚外圍保護區,放流文昌魚10萬尾,共同為海洋生態修復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