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位行人一邊說著“要學習外地旅游城市搞好環境衛生”,一邊嗑著瓜子隨意扔在地上;有的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老舊小區改造、文旅產業發展等抱有“看客”心態,指指點點“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的抱有“過客”心態,對清潔家園、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種“局外人”心態,正在成為城市建設發展的隱形障礙,需要我們警惕,嚴防個體心態擴散蔓延成為群體心態。
近年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城鄉人口流動,不少農民進城了,過去在鄉下鄰里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現在到城里隔壁左右、樓上樓下較少來往,還有一些來自他鄉的新市民,面對一個相對陌生的城市,不由自主地會生出一種“異鄉人”的漂泊感。這也是一些市民產生“局外人”心態的重要原因。新市民難免會覺得自己是個過客,較少參與城市建設和社區事務,一些老住戶仍有慣性思維,認為城市建設是政府的事,對公共事務冷眼旁觀,而一些有想法的年輕人忙于工作,對社區治理無暇顧及。當“主人翁”意識缺失,個人會過度強調自己的權利,而忽視了“共同的責任”。
從“局外人”到“主人翁”,必須打破這一身份界限。我們可喜地看到新的變化正在發生:長港鎮峒山村以“鄉愁議事會”方式,鼓勵村民參與村莊發展規劃和建設,把“吐槽”和“訴求”變為發展“金點子”;鳳凰街道豐潤園小區推行居民自管自治,自籌資金改造生態停車位520個,街坊鄰居從“停車位”之爭的“怨氣怒氣”變為“和和氣氣”;西山街道落駕坪社區運用“社區合伙人”治理模式,讓業主成為“當家人”、社會組織成為“參與者”、企業成為“后援團”;古樓街道推行“信托制”物業服務,增加了業主對物業的信任,全體業主在小區建設、居民議事、基層治理中做回“小區主人”。這些身邊的鮮活事例證明,建設家園不是某一方的“獨角戲”,而是全民參與的“大合唱”。來了鄂城就是一家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鄂城人,還是初來乍到的“新鄂城人”,每個人都是這個城市的“主角”,在參與方式上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
當然了,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導,積極搭建老百姓參與平臺,暢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讓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辦。同時,要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讓老百姓看病不折騰、上學不焦慮、健身有場地、停車不搶位、家門口能就業......使每個生活在鄂城的人都能找到“家”的感覺。廣大黨員干部更應躬身入局、親力親為,宣講政策,發動群眾,答疑解惑,辦好實事,以身作則參與家園建設。當每個街坊都覺得“這條街沒我不行,有我更好”時,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格局才會成為現實。
鄂城的未來,決不是少數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全體新老鄂城人的共同奔赴。當每一位鄂城人都以“我愛我家,共建家園”的姿態和行動參與城市建設治理時,有理由相信活力之城、機遇之城、文旅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的美好圖景,一定會徐徐展現在大家面前。
來源 :鄂城融媒
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