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了中國,特朗普又連收兩大噩耗,黃仁勛和馬斯克為什么要在特朗普的傷口上撒鹽呢?
近段時間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頻繁釋放請求赴京的信號,但中方都沒有作出回應。有回應哪怕拒絕了,也是個好消息,最壞的就是沒有回應。也就是說,特朗普短期內是不可能訪華的。
特朗普曾有意赴京就相關事宜展開溝通,然而此后卻接連遭受沉重打擊。先是美國出口管制措施推進受阻,緊接著馬斯克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已在某些領域取得領先。特朗普訪華無望之際,又接連收到兩個壞消息。人們不禁疑惑,黃仁勛和馬斯克為何要在特朗普本就艱難的處境上“火上澆油”呢?
黃仁勛最近做了件讓白宮跳腳的事。 這位英偉達CEO在財報會上公開拆臺:“美國對華芯片禁令就是個錯誤! ”要知道,去年中國客戶給他塞了160億美元訂單,結果因為特朗普的禁令全打了水漂。
更扎心的是他補了句大實話:“中國AI技術現在比美國還猛。 ”這話傳到特朗普耳朵里,氣得他連發三條全大寫推特。 但真正讓美國破防的還在后頭——馬斯克突然在離職前捅刀:“中國發電量像火箭,我們連電費單都付不起! ”
特朗普翹首盼著北京的電話,可聽筒里只有無盡的“嘟嘟”聲。你說,這中美棋局,究竟誰更焦慮,誰又穩坐釣魚臺?
特朗普方面,似乎非常渴望得到來自中國的正式邀請,甚至多次暗示希望訪問中國。然而,北京方面對此“已讀不回”,這種態度可能比直接拒絕更令特朗普感到難堪。他原本計劃先與中國達成某種共識,然后以“勝利者”的姿態進行一次成功的訪華。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振美國金融市場,還可以在選民面前展現其“高超的外交手腕”。特別是在關稅戰背景下,如果他能證明自己有能力穩定中美關系,無疑將有助于贏得中期選舉。但北京的沉默打亂了他的計劃,使他顏面掃地,也暴露了他在處理關鍵國際關系方面的困境。
屋漏偏逢連夜雨,特朗普這邊正尷尬,兩位美國科技圈的大佬又跳出來,不輕不重地補了兩刀。英偉達的老板黃仁勛,公開場合就說,美國限制對中國出口人工智能芯片,這招兒根本沒用,還一個勁兒夸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干得“非常出色”。他挑明了說,想靠禁售H20這類特定芯片來擋住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路,簡直是“錯到離譜”。
想想看,特朗普政府之前可是把對華芯片出口的繩子越勒越緊,黃仁勛這話,不就是在拐著彎打特朗普的臉嘛!他這么說,背后可能是一堆美國芯片商憋著同樣的話——大家抱團,才有底氣跟政府的政策掰掰手腕。
再說,這出口禁令實打實地傷到了英偉達這些公司的錢袋子。聽說,中國那些互聯網大廠,光今年一季度就準備砸160億美元買H20芯片,結果禁令一出,英偉達一毛錢沒撈著。往長遠了看,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要是發展不起來,全球芯片的需求也得跟著縮水。黃仁勛這話,既有眼前的生意經,也透著對未來更大蛋糕的念想。
另一位出來“補刀”的,是快要卸任“政府效率部負責人”的馬斯克,這角色多少有點戲劇性。他說中國的發電量“像火箭一樣噌噌往上漲”,反觀美國,電力供應卻緊張得不行。
發電量這東西,可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硬指標,跟人工智能這種“電老虎”產業更是息息相關。據說,現在美國的電網,連谷歌一家數據中心的胃口都喂不飽,更別提硅谷那一大票嗷嗷待哺的科技公司了。
馬斯克把中美發電量這么一對比,話里話外的意思,不就是說美國在人工智能這些關鍵賽道上,可能因為能源跟不上趟兒,要被中國甩在后頭了嘛。馬斯克曾經也算是特朗普跟前的紅人,現在說話風向都變了,可能兩人關系也起了些微妙的變化。
有風聲說,馬斯克在政治捐款上開始變得小心翼翼,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提到馬斯克的次數也明顯少了。這份疏離感,或許讓馬斯克說話時,顧忌也少了很多。比起科技大佬的直言不諱,美國政府在芯片政策上的左右搖擺,那才叫一個精彩。前腳商務部還喊打喊殺,要全球圍剿華為昇騰系列芯片,后腳就悄咪咪改了口風,態度軟了不少。
這180度的大轉彎,可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而是中國在半導體這塊硬骨頭上,啃出了實實在在的進展。比如說,長江存儲的232層閃存芯片,據說已經打進了蘋果的供應鏈。昇騰910B芯片的性能,也快追上英偉達的A100了。
更厲害的是,中芯國際用現有的28納米光刻機,居然在7納米工藝上搞出了名堂。這些突破,讓美國的封鎖網顯得漏洞百出。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投資,年增長率高達29%,而美國那些設備制造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跌破了五成。這局面,搞得白宮的制裁更像是在給對手送“助攻”。
特朗普在中東那番“支票外交”倒是熱鬧,幾千億美元的大單聽著唬人,可仔細一扒,水分不是一般的大。什么“未來十年”、“可能考慮”,都是些畫餅充饑的期貨承諾。
就拿沙特來說,巨額投資承諾里,真正能落地的,主要還是軍火買賣。卡塔爾買波音飛機的數量,甚至比他們整個民航機隊的飛機都多,這操作也是讓人看不懂。阿聯酋呢,一邊跟美國眉來眼去談投資,一邊又跟中石化簽了長期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大單,他們建太陽能電站,也大量用中國的技術。中東這些國家,在中美之間玩平衡,兩頭下注,左右逢源的策略,真是越來越清晰了。
特朗普在中東一通操作猛如虎,急著想把目光轉向北京,這副急切的姿態,跟他想塑造的“勝利者”形象,可差得有點遠。歸根結底,還是美國國內經濟的日子不好過。
中國手里的美國國債,已經跌破了一個關鍵數字,日本、沙特這些國家也有樣學樣跟著拋,搞得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壓力山大。美國國內呢,通貨膨脹居高不下,雞蛋都漲到一打8美元了,逼得不少中產家庭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民意調查也顯示,超過一半的美國人覺得,關稅戰到頭來是傷了他們自己。
這種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想通過跟中國對話來松松綁,緩解下壓力,也算是現實的選擇。只不過,中國對特朗普政府這種繞開常規的司局級、部長級磋商,想直接搞元首會晤,迅速撈取政治資本的小心思,看得是透透的,自然不會輕易讓他得逞。
這一場圍繞訪問、制裁與反制的拉鋸戰,明晃晃地照出了全球力量天平的微妙傾斜。中國手里的牌,遠不止稀土管控、太陽能技術輸出這些,半導體產業的絕地反擊,還有減持美債這招釜底抽薪,雖說不是正面硬剛,卻能精準點在美國財政的軟肋上。
當中國能把相對成熟的光刻技術玩出花來,當沙特這些石油大佬開始盤算甚至用人民幣結算石油,當東南亞國家頂著壓力選了華為的5G技術,這些事兒,看著好像各不相干,其實都在一針一線地編織著全球政經版圖重塑的經緯線。
特朗普政府還想著用老一套的施壓加利益交換的法子來對付中國,可時代的馬車早就轟隆隆地開遠了。今天的中國,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用沉默來回應訛詐,用技術突破來硬扛封鎖,用市場引力來瓦解圍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