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百年路 青春正當時
建41班 汪宇翔
汪宇翔同學進行國旗下演講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建筑學院建41班的汪宇翔,很榮幸能在國旗下與大家分享我的感悟和思考。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筑夢百年路,青春正當時》。
我們站在這面鮮紅的五星紅旗下,不只是為了一個儀式,更是在共同銘記一種信仰、一段歷史、一種精神。這面國旗背后,是億萬人民用信念、奮斗與犧牲織就的紅色記憶,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用熱血和智慧繪出的國家藍圖。
從紅船到高樓,理想的坐標始終如一。1921年,一艘小小的紅船承載著偉大的夢想,從嘉興南湖起航。那一年,黨只有13名代表,全國不過50多名黨員,但他們提出的綱領,直到今天,依舊是我們堅定的方向。
而今,百年風雨已過,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建筑學院的學生,我們每天面對的是圖紙、構造、空間、結構,但當我們回望歷史會發現,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一位最偉大的“設計者”。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1952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筑拔地而起,凝聚著新中國的建筑信心;改革開放后,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為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見證著中國速度與智慧;再到如今的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冬奧冰絲帶,中國制造、中國建設已經成為國家實力的體現。
這些奇跡的背后,是黨帶領人民以“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姿態,用一磚一瓦構筑中國夢。作為建筑專業的學生,我深深感受到:建筑不僅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更是一種國家意志的具象表達。
歷史在遠方,也在我們腳下。黨史學習,并不是把歷史當成背誦材料,而是要在其中找到與自我成長連接的脈絡。我的家鄉是安徽岳西,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大別山革命老區。小時候我常常聽爺爺講紅軍過河、游擊戰的故事,也曾在雨天的山路上看過村里仍在用的“紅軍橋”。
當我在祠堂里參觀了革命者留下的物品,才明白那些地名背后的沉重和堅韌。大別山三年游擊戰,是“紅旗不倒”的奇跡,是黨在逆境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堅持。這些故事讓我懂得:革命不是空洞的口號,它需要無數人的犧牲和堅持才能實現。
今天,我們享受著和平與發展,走進現代化的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這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幸運。但我們也更該思考:在沒有硝煙的今天,我們的“戰場”是什么?我們的“使命”又在哪里?我想,答案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學習與專業中。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身處一個信息爆炸、選擇多元的時代,也正因為如此,更需要定力和方向感。
作為建筑專業的學生,我們未來可能會設計城市、修復古建、推進鄉村建設、參與生態工程。但不論在哪一個領域,我們要始終記住一句話:“設計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百年黨史,是一部青年挺身而出的奮斗史。從李大釗、周恩來,到雷鋒、錢學森,再到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和抗疫青年,信仰從來不是口號,而是一次次走向責任與擔當的行動。
今天的我們,沒有戰火,但有技術的突圍,有社會問題的應對,有氣候、資源、城鄉不均等現實挑戰。在這些問題面前,建筑人既是思考者,更要是行動者。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圖紙上畫出宏偉藍圖,更要走出去,深入一線,扎根土地,才能設計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
同學們,歷史是過去的時間,也是未來的方向。我們學習黨史,不僅是為了仰望歷史,更是為了從中獲得方向感與行動力。我們學習建筑,不只是為了建起一座樓,更是為了建起一個國家更美好的未來。愿我們在國旗下,牢記那份來之不易的紅色根脈,帶著青年人的理想與行動,去“建設”屬于我們這一代的中國。
謝謝大家!
文案 | 汪宇翔
圖片 |建筑學院
排版 | 趙明波
審核 | 付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