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細雨將空氣蒸騰得有些許悶熱。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qū)的天香園內,成千上萬只鷺鳥卻在一片水杉秘境中,尋得一處寧靜。
白鷺、夜鷺、灰鷺、牛背鷺……27歲的余澤偉對園內的“客人”如數(shù)家珍。5年前,海外求學歸來的他選擇回到這片陪伴過其成長的城市“綠島”,成為一名護鳥“衛(wèi)士”,日夜與飛羽相伴。
白鷺在天香園中棲息(5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萬象 攝
“吉祥!吉祥!”聲聲召喚下,鷺鳥紛紛起身盤旋。受大自然庇護的鳥兒,也能“聽懂”人類的語言?
余澤偉解釋,原來,一些鷺鳥適應了當?shù)匾巳说纳鷳B(tài)環(huán)境,從候鳥變?yōu)椤傲豇B”。春夏時節(jié),若遇極端天氣,一些鳥蛋難免隨著枝丫被大風刮落。為了保障尚未出生的雛鳥安全,余澤偉會同其他護鳥員一道收撿散落的鳥蛋,并通過專業(yè)設備進行孵化,悉心撫育,直至其羽翼豐滿時再放歸自然。
“‘吉祥’是我們這里的喚鳥詞,給小鳥們投喂泥鰍、小魚小蝦等食物時,它們便習慣了這聲呼喚。”他告訴記者,“天香園內有約10名專職護鳥員,朝夕相伴讓我們與鳥兒更加親近。”
城市中的天香園(5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萬象 攝
占地約1250畝的天香園擁有多樣的植物群落,濕地、湖泊、樹林連成一片。據了解,自1996年起,這片候鳥鐘情的生態(tài)腹地一直維持著原貌。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吸引鷺鳥、鴛鴦等野生鳥類前來停棲定居。在發(fā)揮城市綠肺功能的同時,天香園也為當?shù)鼐用裉峁┯H水親鳥的絕佳場所。
73歲的攝影愛好者周德尚是天香園的常客,他高興地向記者展示各種鳥類攝影作品。“我在天香園已經前后拍了5年,中白鷺和大白鷺怎么區(qū)分,鴛鴦是在‘戀愛’還是‘打斗’,在鏡頭捕捉下都能分辨清楚。”他說,“這里是身處城市的我們離白鷺最近的地方。”
白鷺在天香園中棲息(5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萬象 攝
為了更好地保護野生鳥類的生存環(huán)境,園區(qū)專門規(guī)劃了夏候鳥保護區(qū),幾乎每年都會移植新樹木,讓鳥兒更好地筑巢繁殖。目前,天香園正計劃進一步擴大園區(qū)水域面積,為鳥群提供更廣闊的棲息場所。
“天香園的地形地貌、濕地水系條件都較適宜鷺鳥生存。野保部門也積極和園區(qū)建立聯(lián)系機制,確保第一時間能提供候鳥救助保障。”南昌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秦子杰說,這種濕地保護與利用模式,不僅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更推動了城市和濕地融合發(fā)展。
作為“國際濕地城市”的南昌,全市濕地總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5.3%,現(xiàn)有國際重要濕地2處,天然濕地保護率達56%。近年來,南昌不斷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城市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
秦子杰說,作為“擁水而秀、親水而美”的生態(tài)之城,如今的南昌濕地“綠肺、綠腎”功能得到良好發(fā)揮,百姓與野生動植物共享“自然、生態(tài)、人文、野趣”的濕地景觀,實現(xiàn)了濕地生態(tài)紅利社會共享。(記者陳毓珊、萬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