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追鳥人”,他們將鏡頭化作探秘自然的眼睛,記錄大自然中靈動的“精靈”。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廣西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的 “基因庫”,目前已記錄鳥類757種,占全國總數的50%。一起跟隨“追鳥人”的視角,重新凝視這些萬千生命。
懸崖上的“犀鳥父親”
5月21日清晨,在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處懸崖邊,護林員韋忠新匍匐在觀測點上,記錄著樹冠間的動靜。忽然,一只嘴里銜著果實的冠斑犀鳥奮力扇動著翅膀,向巢穴飛去。
在韋忠新的鏡頭里,每年都記錄兩只鳥筑巢、繁殖成功以及幼鳥破巢而出的過程。
冠斑犀鳥。韋忠新攝
與此同時,在廣西西大明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的高山密林處,該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劉晟源正盯著歸巢的冠斑犀鳥雄鳥把果實投進樹洞的巢穴縫隙。
劉晟源鏡頭中的冠斑犀鳥。劉晟源攝
據統計,目前廣西境內冠斑犀鳥種群總量約200只。廣西西大明山保護區是冠斑犀鳥的重要棲息地,現存80至100只冠斑犀鳥,目前陸續進入育雛期。在保護區深處,數十臺紅外相機24小時不間斷運轉。它們曾拍下犀鳥夫婦協作銜泥封巢、雄鳥單日往返數十次投喂的畫面,也記錄過雄鳥為幼雛遮風擋雨、幼鳥破殼的場景。
濱海濕地的“鳥類翻譯官”
每年秋冬候鳥遷徙季,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萬只候鳥過境,護鳥員莫深杰拍下了不少關于這些鳥類的圖片及視頻素材。
2022年,莫深杰在自家門后的水塘邊閑逛時,看見一只黑臉琵鷺。于是他拍下照片并發到社交網站,引發網友關注。這個意外的發現,點燃了莫深杰心中的火種。此后,他常背著相機,在蘆葦蕩里尋找水鳥蹤跡。
黑臉琵鷺。莫深杰攝
據保護區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至今,保護區內已記錄到200多種鳥類,其中黑嘴鷗、黑臉琵鷺、小青腳鷸等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七旬“聽聲辨鳥”達人
七旬老人林秀文有“聽聲辨鳥”的技能:一入林子,便能從嘈雜鳥鳴中辨別出鳥的品種。在他記錄的200多個鳥種中,有20多個廣西新記錄。 2023年,他在那坡縣山林中捕捉到陌生鳥鳴,錄音鑒定后確認為廣西新記錄鳥種——亮綠色的綠寬嘴鶇。這一發現,讓那坡成為全國鳥友的 “打卡地”。
綠寬嘴鶇。林秀文攝
在林秀文的影響下,弟弟林秀武也成為了一名“觀鳥人”,并在2021年拍下了廣西首例紅嘴鉤嘴鹛。
如今,在廣西德孚縣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觀測點,吸引著全國攝影愛好者。那坡已記錄340多種鳥類,其中綠寬嘴鶇、淡喉鷯鹛、藍枕八色鶇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達50種。
鳥類數據背后的守護與挑戰
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從自治區林業局獲悉,目前廣西共記錄鳥類757種,占全國總數的50%。其中,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分別為32種和161種,廣西鳥類記錄較往年新增25種,但保護之路任重道遠。
棲息地碎片化威脅加劇,讓追鳥人的每一次拍攝都在與時間賽跑。無數“追鳥人”用鏡頭編織的生命故事,不僅是對自然之美的捕捉,更是對生態保護的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