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傍晚,哈爾濱陽明灘大橋旁,一位舉著相機的年輕人屏息注視著天空。三腳架上的設備已靜候近三小時,云層終于泛起紅光,晚霞如火蔓延——哈爾濱的初夏黃昏在這一刻被定格。這位拍攝者叫姜智博,哈爾濱理工大學機器人工程專業大三學生,來自齊齊哈爾。他用三年時間,透過鏡頭不斷了解著這座被他稱為第二故鄉的城市。
從“游客視角”到生活煙火
初到哈爾濱時,姜智博的鏡頭里“裝滿”了中央大街的穹頂建筑、紅腸與冰雪大世界。但當他開始鉆進面包房看師傅揉列巴面團、在街角記錄匠人雕刻樺樹皮畫、晨練老人買完面包慢悠悠回家、孩童在百年建筑間追逐嬉鬧,他覺得自己發現了真實的哈爾濱。一次早市拍攝經歷更是讓他徹底打破了對城市景觀的刻板印象——天未亮透的街道上,冒著熱氣的豆漿鍋、金燦燦的油炸糕、商販們帶著霜花的吆喝聲,交織成更鮮活的哈爾濱。他的相機逐漸對準了建筑紋理間的生活溫度。
四季輪轉中的城市變奏
雖然是東北男孩,但他也曾以為哈爾濱的美只在冬季,而在持續三年的拍攝中,他看到了兆麟公園的丁香花海、松花江畔夏日的風箏、太陽島層林盡染的秋色……“原來冰雪只是哈爾濱衣櫥中的一件外衣”。
翻動著不同季節的照片:春日花影里拍照的姑娘、夏日江灘上赤膊的少年、秋日江風長椅上遠望的老人、冬日街道鏟雪時呵著白氣的環衛工,姜智博說自己越來越喜歡記錄這種感覺,日復一日的記錄之間也越來越融入這座城市。“哈爾濱的熱情得算得上咱們東北的代表,特別外放、特別濃烈。有一次我在松花江冰面拍冬釣,釣魚大叔怕我凍透了,專門遞過來熱乎乎的豆漿讓我緩一緩。那一刻,我就覺得哈爾濱的冷和暖是連成線的,火熱的情是季節的冷封不住。”
尋找城市生長的年輪
為捕捉獨特視角,姜智博常在周末背著相機走街串巷。群力新區的高樓大廈與老城區的歐陸風情相映成趣,科技創新園里年輕創業者的身影與街頭巷尾的煙火氣重疊。在道外老街區,他跟著游人穿行于百年老宅院,聽笑語歡聲在歷史凝重里悠長回響;在濱江鐵路橋下,他拍下孩童踩著夕陽蹦跳的背影。最讓他觸動的是遇到一位中俄混血老人,對方用地道的東北方言講述祖輩故事,這些畫面連成了哈爾濱的記憶年輪。
鏡頭背后的新發現
從2024年1月擁有第一臺相機,姜智博從手機隨手“升級”到拍到扛三腳架追火燒云,300多個日夜的拍攝讓他積累了諸多城市影像。他拍下工業園區蓬勃的發展,拍攝創業者們忙碌的身影,也記錄下這座城市在科技、經濟領域的進取。他說:曾經以為哈爾濱只是一座有著厚重歷史的老城,現在才發現它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正奮力奔跑。
拍攝哈爾濱的過程,就像一場與城市的深度對話。姜智博用鏡頭看到了更真實、更立體、更充滿活力的哈爾濱,也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眷戀與敬意。
亞冬會期間,他作為IT服務志愿者見證賽事背后的精密協作,也用鏡頭記錄下運動員的拼搏瞬間。志愿者們來自不同地方,卻為了同一個目標齊心協力。籌備工作緊張時,彼此相互鼓勵、分擔任務,這種團結一心的氛圍也讓他感受到哈爾濱強大的向心力。
如今,姜智博的社交賬號里,百年建筑煥發新生、江橋落日沐雪熔金、早市人聲熱氣蒸騰,這些豐富的畫面構成多元哈爾濱的圖景。這個仍在摸索光影的“00后”說:“哈爾濱像本翻不完的書,每次按下快門都是全新的注解——希望我的鏡頭成為更多人認識我第二故鄉的萬花筒。”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王驍
圖片視頻素材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劉奕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