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杭州市上城區科協和區教育局、杭州市生態環境局上城分局在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共同主辦“萬物共生·和美永續”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為迎接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添上一項科普活動。
池塘小魚、草叢松鼠、偶訪教室的刺猬……這些校園“常住居民”一直以來都是上城校園的生態科普活教材。本次活動,更打開了菌物生物多樣性科普的大門,解鎖“從教室到森林”的立體生態科普課,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交出一份“可復制的科普答卷”。
活動現場,上城區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施瀟瀟和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書記沈建華為學校菌物生物多樣性科普館開館儀式揭牌。
棕褐色的多孔菌菌蓋如扇形盾牌,傘菌的褶皺菌褶間仿佛還藏著森林露水,連附著的腐殖土顆粒都清晰保留……這是上城區科協聯合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丁蘭街道及相關科研機構打造的“自然科普實踐校園樣板”,共同把“菌物小課堂”做成“生態大文章”。
活動特邀第八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金獎獲得者周勇開展菌物科普進校園講座,并聘請周勇為學??茖W副校長。周勇帶著菌物影像和樣本走上講臺,將知識點拆解成“能看、能摸、能聞、能問”的具體體驗,讓學生們在互動中感受菌物的奇妙。
今年上城區科協還將聯合周勇團隊在全區各學校開展10余場菌物科普進校園系列講座,探索“科研發現-影像轉化-教育應用”的科普傳播閉環。
活動中,《鯉魚躍龍門》的舞者化身“水生態守護者”,《我們的呼喚》中“消失的物種”發出吶喊,臺上的學生聲情并茂,臺下的同學全神貫注,學校創新排演的科普劇,融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元素為一體,讓藝術成為生態科普的“翻譯官”,也讓課堂的邊界延伸到了森林深處。
上城區科協表示,未來還將持續深化生物多樣性科普,以科普實踐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從“知識傳遞”向“價值認同”轉化,讓生物多樣性保護從“口號”落地為“可參與的日常”。
來源:杭州市上城區科協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