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的印巴空戰,看似是擦槍走火,實際上是南亞老冤家積怨的集中爆發。事發后巴基斯坦空軍召開記者會盤了一遍事情經過,證實是印度于當日凌晨先行越境點的火。那么,印度為何敢挑釁一個擁核的鄰國?
在我看來,提高支持率和國際話語權,恐怕只是表象,真正深層次原因,是“香料之路”——咖喱味的“一帶一路”,正在多個方向遭遇滑鐵盧。外交受挫,經濟下行,不勝其擾的印度政府,正試圖通過一場戰爭,來進行一場“豪賭”。
我們先來復盤一下這場沖突。當天凌晨0點10分,印度空軍在印巴邊境的中北部逐漸集結并時有越境。作為應對,巴空軍戰機批次升空。20分鐘后,印度更多戰機升空,最大數量達到72架。并在印巴邊境和克什米爾地帶,分布在了不同的垂直空層。巴方眼見勢頭不妙,迅速啟動多領域作戰系統并迅速關閉領空,以防誤傷民航客機。
面對巴方空軍強大陣容,印度決定在本國領空利用布拉莫斯導彈等進行超視距打擊,巴方則將作戰規則由恐嚇變為以攻為守以避免損失。印巴雙方你來我往了大約一個小時,局勢在凌晨1點30分前后突然陡變。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E中隊繞后突襲,鎖定印度機群空隙,果斷出手。這一波堪稱經典的“擊其惰歸”,即在敵人露出疲態時狠狠打擊。這波直接造成印度至少三架戰機墜毀,至此這場空戰總算告一段落。
即便這場空戰并未全面升級,但印度的空中劣勢卻顯露無疑。那么印度為何選在這個時候動手。
印度這幾年看似風光,GDP增速排在了全球前列,大搞“印度制造”,搞AI、搞芯片、吸引各國高科技企業在印度建廠,但真實情況呢?內耗嚴重、通脹高企、失業率屢破記錄,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對莫迪政府的支持度持續滑坡。
而打仗雖然會引發恐慌,但能瞬間將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利用民粹情緒壓下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不過如果說僅僅是為了支持率選擇的開戰,那就太低估莫迪政府的這盤棋了。
最近幾年,印度一直想效仿“一帶一路”搞一個印度版,以自己為中心,打造一條對外戰略通道。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中亞方向就不給力。印度原本指望通過伊朗的恰巴哈爾港連通阿富汗、中亞,繞開巴基斯坦搞自己的運輸網絡。但由于伊朗不讓步,出海口就拿不下來。此外,特朗普上臺后,美伊關系更加緊張,印度擔心被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束縛住手腳,不敢放開去干。另外中亞國家實際上更傾向于同中俄合作,印度難以插手。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印度砸錢建了港口,事成之后發現,竟沒啥用武之地。
其次南亞方向也在蠢蠢欲動。印巴對峙期間,孟加拉不僅為巴基斯坦交好,其退役少將在社交媒體上主張和中國聯手,夾擊印度東北部;斯里蘭卡靠近中國,還讓中國開發港口;尼泊爾一邊參加上合組織,一邊和中國談基礎設施合作。以往被印度視為傳統勢力范圍的國家,正一個個地和中國拉近關系,印度南亞霸主的名號,早已名存實亡無人擁護。
再看中東方向,印度原本押寶美國支持的IMEC計劃(印度-中東-歐洲走廊),想借此和以色列、沙特、歐洲連成一線,跟中國的“一帶一路”抗衡。結果怎么樣?以色列被抵抗之弧搞得焦頭爛額,紅海局勢不穩,航運動脈不通;沙特還和中國的經貿關系不斷加深。因此,IMEC根本沒來得及啟動,就“胎死腹中”。
歐洲就更別提了,特朗普政府自上臺,就號召制造業回流美國。歐洲對印度制造頻現不滿。以蘋果手機為例,不僅很多被質檢攔住,還有很多出廠到歐洲,卻屢遭投訴。
總之,印度的“香料之路”外交藍圖構想的很好,但現在卻成了四面埋伏。外交孤立加上經濟疲軟,讓莫迪政府不甚頭疼。這種局面下,選擇和巴基斯坦打一場“有限沖突”來轉移內部矛盾,就成了莫迪政府最迫切的選擇。可是最后,我們也看到了,印度不僅沒討到便宜,還輸得很難看。這場仗沒能“轉移矛盾”,反而讓矛盾更暴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