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月開始的新一輪印巴沖突,隨著雙方停火協(xié)議的執(zhí)行,似乎已經重歸平靜了。
但是,在沖突中吃了大虧的印度,顯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最近,莫迪又開始了針對巴基斯坦的行動。而印度媒體也開始陷入了狂歡,并把針對的矛頭對準了中國......
不甘心的莫迪
上個月下旬,印巴之間沖突再起。
5月7日凌晨,印度空軍突然對巴基斯坦發(fā)動導彈襲擊,聲稱打擊的是“恐怖分子據點”,目標多達九處。
襲擊不僅造成了31名巴方人員死亡、57人受傷,還擊中了克什米爾地區(qū)一座民用水電站的大壩,引發(fā)外界強烈關注。
巴方明確表示,這種針對水利基礎設施的攻擊,已經越過了戰(zhàn)事底線,屬于危險升級。
更讓印度感到尷尬的是,巴基斯坦的回應非常迅速而有效。
巴軍全天候戰(zhàn)備狀態(tài)下,迅速展開反擊,不僅成功逼退印方戰(zhàn)機,還擊落了5架印度戰(zhàn)斗機。
一場原本以為可以“揚威立信”的突襲,最終卻換來了一地雞毛。
這樣的結果,莫迪顯然難以接受。
于是,印度選擇繼續(xù)加碼。
盡管在國際輿論關注下,印巴兩國于5月10日下午突然宣布停火,但幾乎就在宣布前的幾個小時,印度再一次出手。
據巴方披露,印度對巴基斯坦境內的三個重要空軍基地發(fā)射了空對地導彈。
這種“停火前突襲”的做法,被巴軍高層痛批為“瘋狂而卑劣”。
其實,莫迪的不甘心并不只是體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他還在更深層次謀劃著區(qū)域格局的重塑。
一方面,印度試圖通過外交操作,拉攏阿富汗,挑撥其與巴基斯坦的關系,趁機加強印阿之間的戰(zhàn)略聯(lián)系。
給予阿富汗一些援助與合作承諾,看似是擴展朋友圈,實則是想借此在地緣博弈中側翼牽制巴基斯坦,形成雙重圍堵。
而除了繼續(xù)與巴基斯坦作對之外,印度還試圖將矛頭指向中國......
從各方的新聞報道來看,此次印巴沖突中,印度可以說是大敗而歸。
但是,驕傲的印度怎么會服輸呢?于是,在印度媒體的口中,這次大敗變成了大勝。印度官方也極力宣揚印度的“勝利”。
在印巴于5月10日宣布停火之后,印度國內突然掀起了一場鋪天蓋地的“慶功式狂歡”。
官方高調宣布進入“紀念勝利”的十一天慶祝期,不僅在全國各地舉辦各類宣傳活動,還召開了一場頗具象征意義的國際會議,邀請了多達70個國家的代表出席。
會議主題名義上是地區(qū)和平,但會場氛圍卻充滿了自我標榜和對“戰(zhàn)果”的渲染。仿佛一場被擊退的空襲和被擊落的戰(zhàn)機,也能靠話術包裝成一場“戰(zhàn)略性成功”。
尤其令人瞠目的是,在這股虛假勝利敘事的推動下,印度媒體竟開始將矛頭指向中國。
《歐亞時報》在一篇報道中聲稱,中國在“印度成功打擊巴基斯坦之后”,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并以中國戰(zhàn)機出現(xiàn)在日喀則機場為“證據”,硬說這是中國空軍在緊急部署,預防印度進一步動作。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歐亞時報》在另一篇分析中,本欲對比歐洲“流星”導彈與中國“霹靂-15”的性能差距,但在文章結尾卻突然“變調”,引用一位印度退役軍官的發(fā)言,斷言“殲-10CE擊落印度戰(zhàn)機”的說法是子虛烏有。
然而這個說法早就被打臉,因為法國方面早已確認,有印度空軍使用的“陣風”戰(zhàn)機在交火中被中制導彈擊落。
一邊否認戰(zhàn)機被擊落的事實,一邊舉行盛大慶祝“擊敗敵軍”的勝利大會,印度人的自我安慰,令人忍俊不禁。
本質上,這種狂歡背后反映的,是印度對自身戰(zhàn)略焦慮的掩飾。
一方面,莫迪政府在戰(zhàn)場上的失利需要通過“話語勝利”來修補民意;另一方面,印度部分媒體長期以來在民族主義情緒主導下,早已習慣將“制造敵人”“虛構勝利”當作吸引眼球的套路。
這種自欺欺人的言論,在國際社會眼中卻只會削弱印度自身的公信力。
事實是不會被輿論改寫的。
無論如何渲染中國“恐慌”,也掩蓋不了印軍在實戰(zhàn)中的被動局面;無論如何否認戰(zhàn)機損失,也改變不了沖突中付出的代價。
比戰(zhàn)場失利更危險的,是一個國家在失敗之后依舊沉迷于虛幻的勝利幻覺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