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媒體《News18》援引所謂“高級外交消息源”報道稱,巴基斯坦將在2025年8月接收首批30架中國第五代隱身戰斗機殲-35(又稱J-35A),此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引發了熱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該報道在可信度上疑點重重,但其背后所反映的,是印度媒體和軍界對中巴軍事合作持續深化、尤其是巴基斯坦空軍現代化所帶來的戰略焦慮。
▲印度媒體《News18》的相關報道
報道聲稱,中國將以50%的優惠價格向巴基斯坦出售殲-35,并提供寬松付款條件,“作為對5.7空戰中巴方表現的獎勵”。這一說法雖然聽上去頗具戲劇性,但從現有事實和邏輯分析來看,卻漏洞百出。首先,殲-35作為中國最先進的第五代中型隱身戰斗機,目前仍處于小批量生產和逐步測試服役階段。即便是解放軍自身,也尚未實現大規模列裝。考慮到這種戰斗機對制造工藝、隱身材料、航電系統和發動機的高要求,其生產節奏極難在短期內提速至“3個月交付30架”的程度。對比美軍的F-35戰斗機,首批次量產交付也是在試用多年、產能穩定之后逐步展開的。
其次,巴基斯坦空軍的預算能力并不具備一次性采購30架五代機的財政基礎。即使打五折,每架殲-35的成本也必然超過7千萬美元,總價超過20億美元,對當前經濟困頓的巴基斯坦而言并非易事。事實上,巴空軍至今仍未完全償還殲-10CE的采購貸款。因此,印度媒體此番“爆料”,更像是被巴基斯坦民間軍事自媒體與官媒聯合發動的信息戰和心理戰所擊中。自5月7日印巴空戰爆發以來,印度空軍戰機在實戰中接連落敗,“陣風”戰機的表現更是遠不如預期。而巴基斯坦則抓住這一戰果,連續炒作“殲-10勝陣風”“殲-35即將服役”等消息,印度媒體與輿論逐漸陷入“輿論戰—自我焦慮—擴大解讀—民意反噬”的閉環。
▲圖為殲-35
畢竟,殲-35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隱身中型戰斗機,具備出色的隱身能力、現代化的航電系統、超音速巡航潛力以及一定的艦載能力,定位上相當于美軍的F-35A/C。相較于重型隱身戰機如殲-20和F-22,殲-35在體型、維護成本和使用環境上更加適應中小國家的空軍需求,尤其是在具備一定本地飛行員訓練能力和地面保障系統的國家中,具有良好的外貿前景。
對巴基斯坦而言,殲-35無疑是理想的五代機選項。一方面,它在對抗印度陣風、蘇-30MKI和未來印度國產AMCA五代機時具備技術代差優勢;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巴基斯坦最大的武器供應國,在政治上給予全方位支持,為敏感裝備出口提供了可能性。過去十余年,中巴在預警機、潛艇、導彈、護衛艦等高端平臺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殲-35出口也只是時間問題。但即使如此,從研發周期、量產節奏、戰略考量等多方面來看,殲-35在2025年大批量出口幾無可能。目前更可能的情形是,巴基斯坦空軍此前宣稱部分飛行員正在中國接受前期培訓,以提前適應五代機作戰理念與技術準備,為未來采購打基礎。
▲珠海航展上的殲-35A模型
印媒之所以過度炒作“中巴殲-35交易”,還有一個深層原因,那就是對中國可能“打破南亞戰略均衡”的擔憂。近年來,印度通過采購S-400防空系統、“陣風”戰斗機、MQ-9無人機等平臺,加速空軍現代化,試圖建立對巴基斯坦的“壓倒性優勢”。而中國則在多個領域協助巴方“平衡印度”。
然而中國在南亞戰略平衡問題上的一貫態度是“維持穩定、逐步推進”。當年向巴出售殲-10CE時,正是為了對沖印度“陣風”對地區穩定的破壞,并未選擇直接外銷五代機,是對大國責任的體現。若在印方尚未裝備任何第五代戰斗機的背景下,中國就大批量向巴交付殲-35,勢必會引發區域軍備競賽,甚至可能激化印巴沖突,不利于中國在南亞的整體利益。從這個角度看,哪怕未來確實出口殲-35,也將采取“小批量、分階段、戰訓結合”的方式,確保不會改變當前地區態勢。而且,中國尚未對外公開推介殲-35的外貿型號(FC-31的最新改進型),其是否出口、以何種標準出口、最終交付對象和數量,都仍處于模糊化和可調節狀態中。
▲在空戰中大勝印度的巴基斯坦空軍殲-10CE
歸根結底,此番“殲-35即將交付巴基斯坦”的風波,更像是一次成功的認知作戰案例。巴基斯坦明知殲-35短期內難以交付,卻通過不斷釋放“合作意向”“培訓細節”“交付時間”等模糊信息,引誘印度媒體不斷跟進,最終放大至國內安全危機與戰略焦慮。反觀印度媒體,在這場信息攻防中逐漸淪為“被動擴音器”,反倒幫助巴方完成了戰略恐嚇的目的。與此同時,中國則繼續保持沉默,既未證實也未否認,精準操控國際認知節奏,展現了成熟的戰略定力。
總的來說,所謂“巴基斯坦三個月后接收30架殲-35”的說法并不可信,但卻足以在印度內部引發不安、制造軍政層級的焦慮和民間民族主義的躁動。而這種焦慮情緒的背后,是印巴空中力量此消彼長的現實和中國武器裝備性價比優勢所帶來的“軟壓制”。未來中國是否對巴出口殲-35,還需依據南亞局勢、美印互動、中巴合作節奏以及中國自身國防發展等多方面綜合考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媒體的這場“自我恐嚇”已為中巴軍事合作輿論場提供了寶貴的“聲援”,也是一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信息戰經典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