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人才輩出的秘密與傳承
李志峰講解
張澤武整理
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毛氏宗祠中敦本堂內,有一副對聯:
現在之福,得于祖宗,不可不享,享之必報;
將來之福,貽于子孫,不可不培,培之必昌。
這聯對聯不僅是毛氏家族的,更是全中國14億人的。 這聯對聯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我們當下所享有的一切幸福,追根溯源,皆來自先祖。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皆為祖先所創。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到更為廣泛的生活所需,諸如身上所穿的衣物、口中所飲的茶,無一不是先祖的饋贈。先祖不僅賦予我們衣食,更給予我們身體、姓名,為我們奠定健康與醫療的基礎,乃至我們如今所擁有的一切,皆得益于他們。既然我們坦然享受著這份恩澤,便理應予以回報,正所謂有來有往,來而不往非禮也。
我們該如何報答祖先呢?
首先,祭祀祖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其次,傳承祖先的家風亦是關鍵。祖先又是怎樣為我們積累下這些福分的呢?祖先雖已逝去,但其家族精神卻得以傳承,這種精神深植于我們每個人身上。家族的精神,即所謂的家風;而國家的精神,則被稱作文化。
因此,泰學所致力于的,便是傳承文化,傳承文化便是對祖宗最好的報答。
再者,擁有后代至關重要,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生命的延續不可或缺。祖宗孕育了我們,終有一天,我們也會進入宗祠,照片被懸掛起來。屆時,誰又會走進來,將那對聯念給后代聽呢?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比绱耍磥碇?,我們后代的福分,方能有所依托。
未來之福,將惠及子孫后代,故而不可不加以培植。子孫日后能否享福,端賴當下的培福之舉,因此“培?!敝陵P重要。那么,何為培福呢?這就如同培育植物,需精心挑選土地,進行犁地、松土,而后播種、澆水、施肥,如此悉心培育,方能積攢福分。
至于如何培福,父母的一言一行,無論善惡,皆遵循一種類似記賬的準則,皆被記錄在案。這種記賬準則,正如中國人常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
所以,父母自身應當秉持正道,行事端正,積累厚德,此即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如今,14億中國人民吃得豐盛、住得舒適,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樣的福分自然要好好享受。然而,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我們絕不能過度開發,不能將地下的煤炭資源開采殆盡,不能把道路等基礎設施消耗至盡,也不能把土地破壞得滿目瘡痍。我們必須深謀遠慮,為子孫后代的長遠發展著想。
其后還有四字——“培之必昌”。故而,不妨將這副對聯置于自家大門兩側,時常觀瞻。我們遵循祖宗的教誨行事,如此,家族方能永遠繁榮昌盛、生生不息,我們中華民族亦能國富民強,屹立于世界前列。
本文根據泰學李志峰老師講解整理而成。
附記:
三、踏入祠堂,怒斥焚毀祖宗牌位
四、感嘆身世,查閱族譜懷念先人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