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武器進展速度驚人,最近有消息曝光,解放軍一款新型武器,新型的近防系統,簡直像炮彈集束,一分鐘超過10萬發炮彈的這個火力密度,堪稱密集打擊的暴風驟雨效果,一旦敵人的目標被如此飽和打擊的火力鎖定,根本沒有喘息機會。
它就是名為反無人機群反導彈的武器系統,簡稱金屬風暴系統。金屬防爆系統,具有16聯裝的炮管,打擊口徑為35毫米,有數據顯示,單管色素每分鐘達到1.2萬發子彈,那么如果信息準確,16個發射管,一分鐘能發射多少?
總射速甚至能達到40萬發甚至更高的程度,這樣可怕的打擊能力,就連1130近防炮系統,都要望塵莫及。在極短時間內就能形成密集的子彈組成的彈幕墻效果,把敵人來襲的導彈和其他武器,都阻擋在子彈構成的彈幕墻面前,從而粉碎敵人的來襲陰謀。
金屬風暴據說可以攔截高超音速導彈,在速度每小時7馬赫之內的導彈,都能實現攔截。敵人派遣出來的大量的無人機群,遇到它的炮火密度,也要像下雨一樣被擊落。
金屬風暴的出現,也將會顛覆空防和近防系統實戰的格局,可以實現多用途的部署,它能夠使用固定在陸基的防御位置,作為密集的近防武器火力使用。同時也能加載到越野底盤上,進行靈活的調配,三軸10輪的卡車就能攜帶金屬風暴進行移動攻擊,轉移陣地實現更為靈活地打擊多個目標。
同時還有一個讓外界意外的能力,就是可以整合到水面艦艇上,作為艦載的武器使用,這樣一來,幾乎在海陸空三個維度作戰和防御,都能發揮金屬風暴的超強打擊實力。
同時這款武器也有良好的成本控制,因為消耗子彈的速度太快,子彈的消耗總量太大,因此能使用多種35毫米的彈藥,都能實現兼容和發射,打擊效果和射速都不受到影響。成本低廉的好處,讓這款武器的使用過程不需要考慮子彈的供給問題,一旦成本造價過高,就存在很多后續的補給難題,我國在研發建造武器時,把這些可能影響后續戰力的不足都提前預判并進行避免。
傳統的導彈防御系統,容易出現彈藥不足的窘迫情況,一旦沒有充足的子彈供給,再強大的攔截武器都是擺設,因此能控制成本,從源頭保持源源不斷的彈藥供給,為金屬風暴的威力,提供了續航無憂的保障。
實戰時,會有一輛移動的裝載車輛作為發射車,同時部署多輛形成作戰陣容,確保攔截幕墻的寬度能達到面對敵人的攻勢,可以靈活調整。
同時也有多部運輸裝填車輛,攜帶大量的彈藥補給備用,還有裝甲搶修車,一起構成一個金屬風暴的作戰單元,形成的打擊實力真的不容小覷。
金屬風暴的精準攔截能力,不僅是用密集的火力發出威懾,更重要是配置360度沒有盲區的追蹤雷達設備,偵察和預警鎖定敵人的來襲目標,同時紅外探測設備,CCD設備等,都能輔助進行追蹤,通過確認目標和鎖定要打擊的目標,數據信息得到攻擊指令,迅猛啟動攻勢,從而發射密集打擊火力。
雖然金屬風暴響亮,引發軍迷的振奮,但是有不同聲音表示不要吹過了,畢竟這種新研發的武器裝備,還有一些技術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要提高編程破彈的能力,對敵人分散的目標如何形成更有效的打擊,這些還是金屬風暴要迎接的挑戰。
敵人會想辦法把無人機蜂群分散開來,不形成密集的態勢,增加金屬風暴的耗彈量,降低其密集打擊形成的精準概率,這樣的前提下,要多次裝填耗費大量的彈藥,如何解決類似的作戰問題。
未來反無人機蜂群作戰,可能會形成常態。智能化和AI技術的應用,也是下一代金屬風暴要升級時考慮的問題,同時攔截成功率的提升,能否達到四個9的精準度,實現AI火控系統技術,以及目標識別速度的提升,能否達到0.03秒的能力,在輔助自動攔截技術加上電磁毀傷的威力,才是未來金屬風暴的發展方向,而一旦我國軍工能打造出上述功能的攔截武器,估計會再次震動國際社會,也將大幅提升我國的防御實力。
集中多種黑科技的金屬風暴,剛剛嶄露頭角,也能看出中國軍工研發實力,已經擁有尖端科技加持的綜合能力,未來的武器裝備,將會呈現更多的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