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屆梅花獎的頒獎晚會已落下了大幕,15朵梅花競相綻放。持續半個月的梅花獎終評活動,在上海這座城市持續產生著影響力。而劇場里的熱度也和上海5月的天氣一樣,節節攀升。
讓更多好演員被肯定被看見,讓中國戲劇的生存發展有更好的標準,這是梅花獎的意義。當這一屆梅花獎的大幕落下,如何讓更多“梅花們”被更多大眾看見,如何讓中國戲劇走得更好,將始終是任重道遠的課題。
“梅花競放、戲聚東方”,今年的梅花獎是42年歷史上第一次來到上海。半個月內,17場演出和媒體見面會、30余場演前導賞、和3場城市快閃,頒獎晚會后的座談會和下基層演出,火熱的氛圍彌漫在上海各大劇場和城市空間。更多普通市民因這次活動得以走近梅花獎,感受到中國戲劇藝術的魅力。更多戲迷也因這次活動,得以集中一睹中國當下最具實力的舞臺劇演員的現場表演。也讓梅花獎,實現了戲劇藝術和上海這座城市的雙向奔赴。
作為全國最重要的演出市場,也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戲曲大碼頭,這一次梅花獎,因上海這座城市良好的觀劇氛圍和市場基礎,成為一次專業評獎和觀眾市場的同頻共振。臺上,演員為榮譽而戰;臺下,觀眾為自己喜愛的演員鼓掌叫好喝彩。
15名梅花表演獎獲獎演員合影。 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梅花獎在上海,不只是一個戲劇業內的至高榮譽之戰,更成為臺上臺下共同成就的一次戲劇之旅。在這趟所有人的梅花獎之旅中,有掌聲、有鮮花、有淚水、有感動,有喜悅、有收獲,更有“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艱辛,“梅花香自苦寒來”的不易。
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戲劇的生命力在于演出,在于觀眾。榮譽之戰倘若沒有觀眾,就是無水之舟。而這一屆梅花獎,身處劇場,依然可以感受到臺上臺下的共振,感受到觀眾戲迷的熱忱;感受到一臺好戲、一個好演員,可以帶給所有人的能量;感受到中國的戲劇演員中,依然有很多“國家寶藏”。
梅花獎在上海街頭的快閃活動
火熱的現場,被看見的演員
梅花獎的劇場里,能看見戲曲演出久違的火熱。
不少在上海擁有觀眾基礎的劇團和演員,票房早早售罄,戲迷更是追劇來到上海,現場氣氛火爆。演出后,觀眾更是自發在網上討論投票,研究演員獲獎概率。
藍天《智取威虎山》
藍天的開場大戲《智取威虎山》,粉絲組團從外地趕來上海觀劇,久演不衰的紅色經典,在這一晚更是別樣的精氣神,引發滿堂彩。
朱潔靜《朱鹮》
朱潔靜的《朱鹮》,讓臺下很多他熱愛她的觀眾淚灑當場,臺上臺下甚至有一種呼吸與共。而演出后,里三層外三層的觀眾等候在劇場出口,和演員擊掌共慶。
陳麗俐《白蛇傳?水斗、斷橋》
浙江省婺劇藝術研究院經常來上海演出,擁有很多粉絲和忠實觀眾,這場演出早早就售罄。評獎演員陳麗俐雖然演出前一晚就因身體不適被送去了醫院,打著點滴登臺演出。但舞臺上卻絲毫不減難度,觀眾的熱情掌聲和叫好聲更是淹沒了整個劇場。
而更多遠道而來的劇團、劇種和演員,則因為梅花獎的平臺,被更多人得以看見。
鮑陳熱《活捉》
浙江臺州亂彈劇團是梅花獎歷史上第一個進入終評的民營劇團。演出當晚,浙江乃至全國民營劇團送來的花籃鋪滿了上戲劇院的門口廣場。一個成立只有20年的劇團,挽救了一個400年歷史的古老瀕危劇種。劇團曾經經歷了下鄉演出的生死磨難,41人中19人重傷。危難之際,鮑陳熱作為年輕的臺柱子,說出了“此生唱戲只唱臺州亂彈”的勵志“壯語”。梅花獎的舞臺,讓她20年的堅守和藝術積累,以及這個劇團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演出當晚,高難技術的演出和轉場播放的劇團故事,都讓現場觀眾感受到一種動容。
李敏《焚香記》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今年也第一次有演員進入梅花獎終評,烏魯木齊秦劇團的李敏帶著一臺秦腔《焚香記》來到上海,跟她一起來的,還有千里迢迢相隨的戲迷觀眾。身處新疆,秦腔劇團自是各種不易,下鄉演出甚至需要坐飛機才能抵達。李敏為了這個戲,每月還要坐飛機往返于烏魯木齊和西安兩地,給自己的老師、名家齊愛云回課。跑圓場練功,更是每月磨爛一雙白球鞋,家里已經放了80多雙練破的練功鞋。而這一次,因為實現新疆戲劇零的突破,包括烏魯木齊包括交響樂團、京劇團等所有藝術院團的力量都集結加入,演出因此承載了所有新疆戲劇人的夢想。而地處邊陲的新疆戲劇人,在梅花獎舞臺,也被更多人知道和了解。
更多的關注,意味著更多的可能和未來。當下,梅花獎越來越從一個演員的個人榮譽,成為一個劇團、一個劇種乃至一個地區的榮譽。很多地方和劇團都期冀,一位梅花獎演員,能夠帶領劇團和劇種走向更高更好的藝術發展。
新的評獎變化,突出表演中心
今年的梅花獎,有了很多變化。在啟動之初,組委會就表示,要糾正“獲獎就入庫”的不良現象,堅決抵制“心中沒有觀眾,只為評獎”的功利行為。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甚至在梅花獎發布會坦言,國內戲劇界長期存在的“舞美大制作泛濫”“泛劇種化”“題材同質化”以及“排一臺戲扔一臺戲”的不良現象,而這些,都希望在本屆梅花獎得以糾正。因而,會優先考慮舞臺制作能夠堅守戲曲寫意美學、服務于演員表演、演出成本低的劇目,保證演員獲獎后,作品能夠多為廣大觀眾演出。
在今年的梅花獎演出中,戲曲演員的傳統折子戲比重大幅增加,新編劇目數量減少。觀眾在各種劇目演出中得以看到很多演員精彩的絕活和表演技藝展示,而這些演出,也讓人感受到,戲曲藝術始終還是“角兒的藝術”。演員技藝的精湛,依然是最能打動觀眾的要素之一。
李哲《十八羅漢收大鵬》
福建京劇院的李哲,是這次梅花獎終評唯一的武戲演員。作為京劇武生在福建堅守30余年,成為閩派武戲傳承人,他在舞臺上干凈利落的武戲身手和精彩的表演,贏得臺下的陣陣叫好。
孫娜《打神告廟》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演員孫娜同樣以一臺唱腔和技巧都驚人的專場演出贏得觀眾驚嘆。她自己也感慨,沒想到上海的觀眾反響這么熱烈,如果一臺演出,演員能將自身精湛的藝術技藝呈現在舞臺上,劇種藝術并沒有地域限制,是足以打動觀眾的。
此次梅花獎評委代表宋官林在獲獎演員座談會上,就“重視一劇之本,突出表演中心”主題談道:“這次初評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現象,凡是表現傳統戲,拿傳統經典劇目、折子戲來評獎的,命中率非常高。近年來我們的戲曲演員為什么演創作劇目得梅花獎很難呢?因為我們很多劇本的創作主題先行,立意太滿,讓演員給歌舞演故事,給‘手演身法步、唱念做打舞’提供的創作技巧空間幾乎沒有了,我覺得我們在體現劇本和表演兩者關系的時候,要注重戲劇的本質特征?!?/p>
他同時提出,不同的藝術門類應尊重不同的創作規律:“話劇是編劇、導演、演員共同創作完成;戲曲是演員為中心,編劇和導演是保駕護航者,戲曲演員應該因人設戲;而舞劇第一位應是編導,現在舞劇也把編劇放在第一位是不對的;歌劇第一位則是作曲?!?/p>
梅花獎的評獎,毫無疑問會影響中國戲劇舞臺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有觀眾提出,如果戲曲評獎只側重折子戲和傳統戲,也會影響戲曲走向當代化和綜合劇場藝術的進程。新編戲創作乏力,不應成為演員評獎偏向折子戲的趨勢。如何平衡傳統和新編,仍是梅花獎的課題。
如同宋官林所說,“今天中國劇協提出‘重視一劇之本,突出表演中心’這一重大課題,這將是中國戲劇界面向明天的再出發?!?/p>
座談會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