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元戲劇中,王魁形象是中國古代負心漢敘事的重要母題。南戲《王魁》作為該題材發端,元雜劇尚仲賢的《海神廟王魁負桂英》將悲劇推向高潮,其中桂英“打神告廟”成為戲曲舞臺上忠貞女性控訴負心漢的象征。明代萬歷年間,王玉峰傳奇《焚香記》進行顛覆性改寫,以“王魁守義、桂英持節”的大團圓結局,將道德批判轉為情感頌歌,這一改編契合晚明對“至情”理念的推崇。
烏魯木齊市秦劇團的秦腔《焚香記》雖襲用傳奇之名,卻溯回宋元悲劇精神。該劇恪守“改舊如舊”、“有戲則長無戲則短”等改編準則,既留存“打神告廟”“情探索命”等經典橋段,又對情節架構進行現代重構,勾勒出完整敘事脈絡。
全劇以“救王”“情篤”“送別”三場戲,細膩鋪陳桂英與王魁的情感發展。“雪夜救王魁”時,李敏以輕盈臺步、嬌羞眼神,詮釋桂英初遇愛情的純真;“伴讀夜話”中,她以輕柔“吟板”演繹唱詞,聲線細膩婉轉,盡顯纏綿情意;海神廟祈愿一折,“恩愛夫妻早團圓”、“海神為證顯靈驗”的唱念清亮悠揚,眉眼間少女的羞澀與對未來的期許交織,將桂英從施救到傾心的心理轉變層層展現。此次改編既延續傳統戲文“救命之恩”“私訂終身”的敘事內核,又通過精簡過場、細化情節,展現桂英對愛情的赤誠與執著。李敏的表演雖不乏秦腔的慷慨底色,卻以細膩的閨門旦氣質賦予角色柔美質感,為后續“休書”的絕望、“打神”的癲狂,積蓄情感張力。
在“休書”“打神”“行路”等關鍵場次中,李敏的舞臺演繹盡顯秦腔藝術本色。其唱腔發揚秦腔激昂特性,高音清亮遒勁,將敫桂英的悲憤心緒詮釋得酣暢淋漓。“休書”一幕,面對王魁的絕情書信,李敏以遞進式表演呈現角色心境變化。她先以持信時的雙手微顫,傳遞人物瞬間的驚愕;繼而反復展信,在凝滯的動作中醞釀情緒;最終一聲“王魁賊子”的怒喝,配合爆發式高音,將壓抑的悲憤徹底宣泄。“打神”獨角戲里,李敏運用秦腔“滾白”唱腔,在塤、嗩吶營造的蒼涼氛圍中,完成敫桂英從絕望到憤怒的情感轉折。“海神廟哭訴”時,她靈活轉換高音拖腔與哽咽顫音,將角色的悲愴與不甘展現得絲絲入扣。“行路” 唱段中,李敏通過由緩至急的節奏把控、由弱漸強的唱腔處理,生動塑造出敫桂英鬼魂趕路的急切之態。板式運用上,她打破傳統滾板“緊打慢唱”的節奏規律,將規整節拍拆解為切分音型,延長關鍵字拖腔,并在板眼間隙融入顫音,為表演增添戲劇變化。
李敏的水袖表演功底深厚,將精湛技藝、情感傳遞與現代美學理念融為一體,細膩刻畫敫桂英從懷春少女到悲憤怨婦的心理蛻變,為秦腔旦角水袖藝術發展開拓新徑。舞動九尺水袖時,她以行云流水的肢體語言,清晰勾勒角色的情感脈絡。
“打神告廟”一場,李敏配合秦腔“滾白”唱腔,揚起水袖直指蒼穹,水袖舒展的力度與唱腔節奏緊密契合,將敫桂英質問神靈時的絕望與憤怒展露無遺“自縊索命”段落,她通過水袖纏繞、收緊的動作,生動呈現人物被命運禁錮的無奈與悲愴。“行路”一折,李敏以“鬼魂步”搭配“風擺袖”技法,使白色水袖在空中自然飄動。其表演既保留秦腔寫意的藝術神韻,又融入現代舞蹈的靈動特質,實現傳統戲曲與現代藝術的巧妙交融。李敏以袖傳情、以形塑魂的表演方式,讓觀眾深切感受敫桂英從憧憬到幻滅的心境轉變。
在《情探》場次中,敫桂英化身鬼魂后對王魁的三次試探,構成了情感遞進與人物心理博弈的重要敘事層次。作為鬼魂形象,桂英對舊情的眷戀使其行動邏輯始終交織著執念與掙扎:第一次試探以“深夜送藥”的生活細節為切入點,試圖喚醒二人三年伴讀的情感記憶,將往昔溫情脈脈的歲月化作刺痛當下的利刃;第二次試探則借助“海神廟”誓言的信仰符號,欲以道德約束,在王魁心中喚起對誓言的敬畏與愧疚。這兩度試探均立足人物關系的維度,在虛實交織的戲劇情境中,維系并強化著悲劇性的情感張力,讓觀眾感受到桂英在愛恨之間的艱難撕扯。
然而,第三度試探中桂英提出“愿為婢女”的妥協性訴求,卻在人物塑造與價值表達層面出現了明顯裂隙。從戲劇邏輯的嚴密性來看,這個曾在“打神告廟”中直面天命、厲聲質問神靈的剛烈女性,突然陷入絕對卑微的姿態,前后性格呈現出強烈的斷裂感,難以形成連貫的人物發展線條。盡管創作意圖是通過桂英的“極致善良”反襯王魁的自私冷漠,但實際效果卻是破壞了人物由希望至絕望、從抗爭到幻滅的內在演變邏輯。若從現代價值視角進行觀照,“愿為婢女”的設定將桂英的獨立人格與自主意識悄然抹殺,更使這個原本充滿張力的悲劇角色,淪為男性中心敘事下的被動符號。當桂英主動放棄尊嚴的那一刻,她的抗爭不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品對負心現象的批判力度,也隨之大打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焚香記》在保留秦腔傳統板式的基礎上,創新性地融入交響樂伴奏。笛、塤、嗩吶的蒼涼之音與圓號、長號、單雙簧管的雄渾之聲交織,板胡、二胡的蒼勁與提琴組的細膩相映成趣,既拓展了音樂的層次感,又賦予經典劇目現代審美意蘊。在“打神”“行路”等過場中,交響樂的演奏,不僅為演員換裝爭取時間,更通過指揮手勢與戲曲鑼鼓點的節奏呼應,形成視聽交融的獨特美學。然而,部分段落中交響樂的過度渲染,致使秦腔音樂的民族特質有所削弱,如何在中西音樂融合中把握平衡,仍值得創作者深入思索。
原標題:《新民藝評|張婷婷:腔裂金石韻,袖開天地悲——評秦腔《焚香記》》
欄目編輯:李緯 文字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張婷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