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約旦河西岸杰寧難民營幾聲槍響,再度震驚了世界。一支由20多個歐洲和阿拉伯國家外交官組成的官方代表團,在考察被圍困的難民營人道主義狀況時,遭遇以色列軍隊的鳴槍示警。視頻畫面顯示,代表團成員緊貼墻壁躲避子彈,至少7聲槍響回蕩在封鎖區上空。
這一事件迅速點燃國際怒火——即便在巴以沖突的漫長歷史中,針對外交使團的武力威脅也極為罕見。
以色列軍方稱,代表團“偏離批準路線進入未授權區域”,士兵“鳴槍示警”僅為驅離。然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反駁稱,此次訪問已提前10天協調,代表團在大門前停留超過15分鐘才遭射擊。聯合國官員更直斥以方解釋“掩蓋了事件的嚴重性”,強調“以色列安全部隊過度使用武力已成常態”。歐盟、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國家接連召見以色列大使,要求全面調查;土耳其、埃及、卡塔爾等中東國家則痛批其“公然踐踏國際法”。
靜夜史認為,槍擊外交官事件,不僅暴露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的軍事霸權,更撕開了國際社會對以“例外主義”縱容的遮羞布。為何以色列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槍口對準外交使團?這背后是多重歷史、政治與國際博弈的疊加。
一、以色列的“囂張邏輯”:五大支柱支撐的例外主義
1. 美國庇護下的“免罪金牌”
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的生存與發展始終與美國戰略利益深度綁定。美國累計向以色列提供超過158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截至2023年數據),并在聯合國安理會為其行使49次否決權,僅2011年后就否決33項批評以色列的決議。這種“無條件支持”使以色列形成“越強硬越安全”的認知。即便拜登政府近期對加沙戰爭表達“關切”,但美國仍堅持向以色列輸送彈藥。正如以色列前總理內塔尼亞胡所言:“只要美國支持,國際社會的批評不過是噪音。”
2. 軍事威懾構建的“安全神話”
以色列以“中東唯一民主國家”自居,但其安全邏輯建立在“先發制人”的軍事霸權之上。從1967年占領約旦河西岸至今,以色列通過修建隔離墻、設立檢查站、定期軍事掃蕩等手段,將巴勒斯坦領土切割為分散的“孤島”。此次事件發生的杰寧難民營,自2023年起已遭以軍十余次大規模襲擊,100多座建筑被毀,數千人流離失所。以軍行動常以“反恐”為名,卻將平民與外交人員一同置于暴力陰影下。
3. 國際法的“選擇性執行”
盡管聯合國多次決議認定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領土非法,但國際社會缺乏有效執行機制。2024年1月,國際法院裁定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可能構成“種族滅絕”,但裁決未引發實質性制裁。此次槍擊事件中,以色列以“偏離路線”為由辯解,卻無視《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中“外交人員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則。這種“法外特權”心態,源于以色列長期將自身定位為“受害者”,將一切外部批評斥為“反猶主義”。
4. 國內右翼政治的“綁架效應”
當前以色列政府被極右翼政黨主導,國家安全部長本-格維爾公開鼓吹“驅逐所有巴勒斯坦人”。為鞏固民意,內塔尼亞胡政府不斷升級對巴勒斯坦的軍事行動,甚至將沖突作為轉移國內政治危機(如司法改革爭議)的工具。槍擊外交官事件發生后,以軍方迅速啟動“調查”,卻未提及追責,折射出政府對軍隊的縱容態度。
5. 能源與地緣的“籌碼博弈”
以色列近年憑借地中海天然氣開發、與阿拉伯國家關系正常化(如《亞伯拉罕協議》),試圖重塑中東地緣格局。歐洲國家在能源危機中對以色列天然氣的依賴(2023年占歐盟進口量的9%),削弱了其批評以色列的底氣。即便此次多國抗議,歐盟仍未能就對以制裁達成一致,暴露出經濟利益與人權話語的深層矛盾。
二、“多行不義必自斃”:以色列的三大困局
1. 國際道德資本的崩塌
槍擊外交官事件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歐盟宣布重新審議與以色列的政治經濟協議,德國暫停對以軍售,西班牙、愛爾蘭等國推動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些舉措雖未形成統一制裁,卻標志著以色列“西方文明堡壘”形象的瓦解。正如土耳其外交部所言:“襲擊外交官是對國家間信任根基的破壞。”
2. 盟友關系的“裂痕擴大”
美國民主黨內部對以政策分歧加劇,參議員桑德斯公開呼吁凍結軍援;歐洲年輕一代通過“抵制以色列商品”運動施壓政府。以色列越是依賴武力,越加速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孤立。此次事件中,加拿大、芬蘭等傳統中立國的強烈反應,預示以色列的“外交防火墻”正在失效。
3. 巴勒斯坦抵抗的“去暴力化”轉型
面對以色列的軍事碾壓,巴勒斯坦抵抗運動逐漸轉向外交與非暴力抗爭。此次外交代表團遇襲,恰恰為巴勒斯坦爭取國際同情提供契機。聯合國數據顯示,2023年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平民傷亡中,70%發生在非沖突場景(如檢查站、居家期間)。這種系統性壓迫,正在將以色列推向“種族隔離”的道德審判席。
結語:槍聲之后,誰在書寫歷史?
以色列向外交代表團開槍的瞬間,暴露了一個國家的狂妄與焦慮。當軍事霸權成為唯一邏輯,當國際法淪為遮羞布,所謂的“安全”終將反噬自身。歷史早已證明:靠子彈維持的秩序,注定被更強大的道義力量推翻。從南非種族隔離政權的崩潰,到美國越戰神話的破滅,“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定律從未失效。今日的以色列,或許正站在歷史的同一個十字路口。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