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說明:授權轉載微博大佬:“ Miscella ”,大家快去微博關注,收看更多航空領域專業資訊分析!
小海豚注釋: 中距空空彈并不是真正的發射后不管,就像潛艇發射重型魚雷一樣,一定要通過導線不停的為魚雷修正目標方向,直到進入自導范圍后才斷線依靠自身探測目標實施打擊(這一點玩兒過《冰冷水域》這款潛艇模擬游戲的朋友一定深有體會)。中距甚至遠程空空導彈也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探測精度更高,飛行速度更快,導線換成了無線電,隨之修正和通信引導次數降低而已。
空空導彈:打的遠,也要接(截)的住
眾所周知,現代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為了達到良好的超視距空戰效果,射程越來越遠,部分型號已經達到一百千米以上、近兩百千米的最大射程。導彈飛行時長從八十年代的最大六十到七十秒發展到兩分鐘以上。這就帶來一系列復雜問題,比如能不能成功捕捉目標。
有捷聯慣導系統的導彈射擊距離二三十公里一般不會有大的問題。半主動彈導引頭作用距離較遠的可以在遠達五十千米處仍接收機載雷達照射信號,全程按比例導引規律接近目標。導引頭作用距離短的半主動彈則引入慣導加無線電中制導,使射擊非機動目標的距離擴展到六十千米左右。
進入主動彈時代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導引頭截獲目標的距離縮短了。主動雷達導引頭作用距離只有15到20千米,面對小目標甚至縮短到10千米,這與導引頭雷達功率小、天線增益不足不無關系。這就帶來射擊遠距離目標導引頭能不能成功捕獲目標的困擾。尤其是射擊距離從五十千米以內擴展到上百千米,問題更加不容忽視。
導彈在飛行中用捷聯慣導確定自己的空間位置。隨飛行距離增加,小型慣導的累積誤差越來越大。發射前本機導航系統與導彈慣導交聯輸入坐標,過程中可能因為兩者的共同誤差影響初始坐標準確性。雷達跟蹤目標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帶有誤差,主動彈剛裝備時往往用單脈沖跟蹤修正導彈,就是出于對tws跟蹤精度的不信任。
如果目標機動,跟蹤誤差越發顯著,導彈即使到達預定的正確位置,也可能因載機提供的錯誤目標位置使導彈捕捉目標失敗。空空導彈進化趨勢是越飛越快,遭遇目標前可能達到1000米每秒的水平,再加上目標接近速度,達到1300米每秒;此時如果距目標15千米沒有捕捉到目標,按天線搜索圖形2秒計算,搜索3次就要飛行近8000米,即使導彈成功捕捉目標可能因過載不夠無法進入末制導彈道。
即使迎面射擊直線飛行目標,50千米發射導引頭可能有高的捕獲概率,但擴展到100千米,因為累積飛行誤差,捕獲概率也要下降不少。而現代空空彈都喜歡用偏置彈道即爬升俯沖來提高射程,飛機導彈目標并非在一直線上,不采取相應措施攻擊一百多千米的目標導引頭捕獲概率可能降到零點五都不到的水平。
因此導彈引入gps定位、采用高精度的小型慣導、雙向數據鏈顯得非常重要。gps可以修正慣導誤差,即使信號不連續也可以提高導航精度。雙向數據鏈可以校準導彈與載機間的相對位置誤差,載機雷達也應該用swt等現代跟蹤手段提高跟蹤精度。另外載機和導彈都要使用LPI波形盡量使目標無法察覺威脅,導彈小型化、用短時工作的固推也有助于降低紅外暴露的可能性。
總之:空空導彈攻擊遠距離目標在中制導上有很大的挑戰性,并不是說導彈打出去了就大概率擊落目標,而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既打的遠又打的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