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推動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學教育變革,已經成為基礎教育開辟新賽道和塑造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通識指南》)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使用指南》),進一步助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發展。中小學校作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重要實施主體,要充分認識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并在實踐中把握好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著力點。
納入學校發展規劃。《通識指南》強調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使用指南》強調應堅持育人導向的應用原則。學校應結合實際資源和條件,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學校發展戰略規劃,明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人工智能教育貫穿于學校文化、課程建設、教學過程及管理教研等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培養學生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此外,還應明確機制保障,建立由校領導牽頭的人工智能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聯動機制;明確經費保障,為人工智能教育的課程資源開發、教師培訓、硬件設施建設等提供資金支持。通過這些舉措,積極營造支持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文化氛圍,推動實現學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
分層次研發特色校本課程。《通識指南》提出要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校本課程實施方案,還提出要構建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使用指南》提出針對不同學齡階段學生差異化應用的策略。學校可以在充分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教育資源的同時,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層次學生,分層次研發具有學校特色的人工智能校本課程。
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通識指南》提出要將人工智能教學能力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分層開展通識培訓、專項研修。學校應組織開展系列專題培訓,體系化地提升教師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的能力。例如,湖北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湖畔小學針對不同專業背景、興趣專長的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初級、進階和高級分層培訓活動。
健全評價激勵機制。學校要健全評價激勵機制,積極鼓勵教師將人工智能技術滲透到教育教學各環節中,對于在人工智能教學實踐中表現突出的教師,可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選拔骨干教師等方面給予傾斜和獎勵,這種正向激勵機制能夠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在學校內部的持續深化和發展。
倫理教育與監管不容忽視。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諸多倫理問題和社會影響。在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過程中,倫理教育和監管工作應得到關注和引導。學校可通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等活動形式,加強對學生的倫理教育和引導,讓他們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化和發展,需要政策引領、技術支撐、師資賦能與倫理約束等方面的協調推進。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可以預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將會得到快速發展,并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作者系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基礎教育學生資助工作處副處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3日 第02版
作者:郝春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