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 攝
5月22日早上六點半,臨汾市堯都區老年大學攝影班的20名學員,從臨汾集體乘車出發,去200公里外的晉城市陽城縣,探尋網古古村落(號稱用鐵筑成的城墻)砥洎城,感受國寶級古城有神秘。
張旦 攝
天空做美,我們一行人從臨汾出發后,剛到襄汾就遇到瓢潑大雨,一路上,翻山越嶺,大雨時斷時續,加上路上堵車繞路,將近十點我們才到了天官王府,在天官王府品嘗了當地特色美食八碟子八碗,午時后,我們終于到達砥洎城,心中向往的地方,在淅瀝瀝的雨中,盡情的端詳拍攝。
張旦 攝
上網查了一下:砥洎城是國寶級文保單位,也是國家歷史名城、傳統古村落。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潤城村北,創始年代不詳,其南接村鎮,北臨沁河,三面環水,呈半島狀。
張旦 攝
砥洎城呈橢圓形,磚砌,占地面積約6.6萬平方米。南有正門,起于地面的城墻,高12米左右。臨河城墻從河邊筑起,高約20余米,上設城垛、炮臺等,是用來防備外來之敵的,現已毀壞不存,外側包以青磚,與其它城墻如出一轍,而從城墻內側,則可以清晰看到坩鍋與石條混徹的特殊結構,那密密麻麻、整整齊齊排列的坩鍋,號稱“銅墻鐵壁”。
張旦 攝
正門額書“砥洎城”,為城內居民出入之通道;城北沿城墻設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門乘舟而行。城內道路規則,城周筑環城路,其余均為住宅巷道,街巷狹窄幽長,四通八達,主要巷口設有巷門,坊與坊之間又通過橫跨巷道的過街樓連接。坊間的蛛網小巷將民居分隔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院落,院落之間均有僅容一人通過的過道相連。砥洎城中的這種布局與特點,體現著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思想,同時構成了一個完善的內部防御體系,一旦敵人攻破城墻,城內居民可以通過院落間的過道與坊間的過街樓方便地轉移或反擊,而呈丁字型構造的蛛網式狹窄巷道不僅不利于進攻,而且極易使入侵者迷失方向。
張旦 攝
砥洎城雖系磚石木建結構,但從形體規格、建筑用料到實用價值等方面卻很講究。民居共分十大街坊,擺布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別,巷道形成許多丁字街口,且巷深墻高,道路顯得尤為狹窄。住宅之間每自巷頂架設過街樓相通,人行方便。民居大多為單進式二進院,每坊之中院與院連為一體,相互連接,四通八達。院中房屋多為雙層,大部分設有樓道。正房亦有三層者,但屋身偏低,不設門和樓道,呈閣樓式。
張旦 攝
砥洎城出于軍事防御目的而建,同時兼顧居住使用功能,城堡內的街巷、民居與城墻一起被納入整個防御體系,擔負防御職責,并體現出鮮明的防御為本、平戰結合的設計風格和建筑特點。
張旦 攝
古城墻俗稱小城寨,位于陽城縣潤城鎮潤城村村北砥洎城。整座城建于沁河環繞的半島上,城址平面略呈橢圓形,東西長約330米,南北寬約200米,周長約1060米,占地面積約6.6萬平方米。據碑記記載,創建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代曾經局部修補,現存建筑為明代風格。墻基由河石砌筑,墻體上部主要用坩堝(古代煉鐵時化鐵水所用的器皿)壘砌,外包磚面,故而號稱”坩堝城”“堝簡城” ,可謂是真正的銅墻鐵壁,固若金湯。城墻上部寬約2.2米,平均高約8.5米,上建望樓、炮口,城北有藏兵洞、演武場等設施。設水、旱二門,旱門即南(正)城門,位于砥洎城南,通往潤城村,磚券拱門,門匾書:“砥洎城”三字;水門位于城北,直通沁河。城內分十大街坊,沿城墻筑有環城路,城內街巷口均呈丁字形。城內建有廟宇、廳房、宅院、花園、過街樓等。
張旦 原創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