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博時空
作者:唐浩瑩馬克·米奧多尼克在《迷人的材料》中寫道:“人類社會每一個新時代都是由一種新材料促成的。”自從人類在一萬年前學會建造房屋和城市以來,生土無疑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如今,生土的生態價值在全世界范圍受到認可和矚目,對生土的研究與探索,進入了新的里程。
修復師心中的平遙古城
“刀下救平遙”,救的就是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在這座有著 2800 多年歷史的古城內,縱橫交錯著 100 多條大街小巷、20 余座古寺廟和將近 4000 戶古民居。
平遙古城鳥瞰圖
1997 年,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開創了中國以整座古城列入“世遺”的先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說:“平遙古城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2021 年 10 月,山西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最強的降水,累計降水量超過同期歷史極值。受持續強降雨的影響,平遙古城墻內墻女墻出現 15 處坍塌、46 處夯土大面積滑落。這是平遙古城繼 1977 年因強降雨發生內澇、部分墻體垮塌后,再度遭遇的嚴重災情。
古城墻修復前
古城墻修復前
平遙古城墻的特點是“外磚內土”,也就是外城墻用磚包裹、內城墻是裸露的夯土墻。作為大型露天土質文物建筑,連續強降雨無疑是對墻體安全最大的威脅。
一時間,城墻修復,成了古城人的頭等大事。
“接到內墻坍塌的消息,我和同事日夜守在城墻邊上進行巡查排險,有時候剛剛走過,城墻‘轟’的一聲就垮在我們身后。”邵帥說。
從 10 月 25 日古城墻搶險修繕工作正式開始以來,作為負責城墻日常維護修繕的技術員邵帥,一直堅守在搶險修繕的施工現場。
邵帥,出生于 1983 年,平遙古城人,自小在城墻根下長大,對古城有著深厚的感情。 2006 年,邵帥從四川師范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在廣州做了三年室內設計后,26 歲的他回到家鄉經營起一家旅游紀念品小店。這次回鄉,受到從事古建彩繪工作的父親的影響,他開始對平遙的歷史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2012 年,邵帥進入王國和的山西朝杰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作。
“我進公司第一個項目就是修繕城墻。”邵帥回憶道。
不改變原狀,是古城墻修復的基本原則。
在此次修繕中,為了盡可能讓古城墻保持原始風貌,沿用了宋代《營造法式》里記載的“楨干筑墻法”。
邵帥解釋說:“上世紀 70 年代修復城墻所用的土,基本都是坍塌后的舊土再利用。舊土雖然密實度可以,但是防水性和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是不夠的。” 2007 年之后,修復城墻全部采用改性夯土,夯土的密實、堅硬度、防水性能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改性配土車間
“我們設計施工時,對夯土原料的成分、顆粒大小、取土地點以及生石灰含鈣率、加工工藝等都作了嚴格要求。”邵帥介紹,城墻內墻的夯土原料將選好的黃土過濾粉碎后與生石灰按 3:7 的比例配置,按照夯土料的 16~17% 加水。
古城墻修復中
古城墻修復中
古城墻修復中
古城墻修復中
古城墻修復中
在城墻頂部,鋪設兩層海墁(城墻頂部的平面),每層海墁鋪設須滿灌漿,最后一層海墁鋪設條磚為月白灰鋪墁,白灰漿灌縫三遍,稍干后用麻刀灰勾縫壓抿至實,這樣的工序可以有效降低城墻的滲水性。
古城墻修復中
古城墻修復中
古城墻的搶修工程嚴格按照文物部門的規范要求進行施工。“不同以往的是,由于部分城墻內墻旁的道路較窄,過往車輛容易對墻根處造成劃痕,所以在部分內墻砌筑了 1.5 米高的青磚護腳墻,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平遙古城城墻管理處主任張志進說。
古城墻修復中
在邵帥的帶領下,修復工程于 2022 年 11 月順利完工。
古城墻修復后
古城墻修復后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我們非常珍愛保存至今的古城墻,這是祖輩們傳承下來的精神圖騰。”在平遙古城城墻下長大的邵帥,看著曾大片脫落的土墻已恢復原狀,新舊痕跡過渡自然,不自覺地講述起了他兒時的記憶:“一群孩子在城墻上歡快地追逐嬉戲,在城墻下捉蟋蟀,采枸杞,這里就像是我們的游樂場。”
今年 41 歲的邵帥,已經在文物修繕的道路上走過了十余年,成為古城修繕保護領域的領軍人物。
對于邵帥而言,古城墻的修繕與保護,本就是一件需要持續堅持的事情,沒有期限,循環往復。他常說,這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每次在開始新項目前,我都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閱讀大量書籍,不斷提高自己對古建筑的認識和理解。”
現在的工藝技術越來越完善,但傳承卻是一件難事。現在從事城墻修繕的工作人員中,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而工匠平均年齡在55以上。
邵帥坦言:“我們必須承認,工匠的傳承已經出現了斷層。”
“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保護文物,還要保護與它相關的技藝和修復它的這批人。”邵帥說。“這里是一代代平遙人的精神家園,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了解她,愛護她。”他希望,在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將祖輩的手藝和精神傳承下去。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如今邵帥已有了一雙兒女,高聳、堅實的城墻也成了兒女們的童年玩伴。邵帥為孩子們講著修城墻的故事,也講述著平遙古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邵帥說:“從小我的記憶中它就這個樣子,到現在還是這個樣子,我小時候,我父親、爺爺會帶著我們上來,這會兒我又帶著我的孩子上來,孩子可高興了。這個東西就叫傳承……”
生土照樣能造出好房子
2016 年 7 月 14 日,在法國里昂召開的第 12 屆世界生土建筑大會上,中國建筑師穆鈞站在頒獎臺上,手拿四川農村地區傳統的夯土木錘,用中文對著鏡頭說:“李洪元,你們家的夯錘被我帶到了法國,展現給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我想告訴你,大家非常喜歡你家的夯錘,也非常喜歡你們的傳統。”
這是四川省攀枝花市會理縣馬鞍橋村的災后重建綜合示范項目,榮獲了TERRA現代生土建筑大獎。
馬鞍鞒村全景圖
2008 年,汶川地震發生三個月后,攀枝花發生了 6.1 級地震,會理縣馬鞍鞒村受災嚴重。當地的傳統民居是典型的人畜共居的夯土合院,全部采用夯土建造,在地震中大量的房子受到了嚴重的損壞,甚至倒塌。
馬鞍橋村修復前
馬鞍橋村修復前
馬鞍橋村修復前
遭遇地震后,村民們只能住在帳篷或者嚴重損毀的危房里。他們對傳統建筑的抗震性能逐漸失去信心,基于燒磚、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建筑模式,似乎是災后重建的唯一選擇。
然而,地震發生后,所有的建造材料價格在當地上漲了 2 倍到 3 倍,雖然政府為每戶提供兩萬元的重建資金,但對年人均收入僅有 1000 元的馬鞍橋村村民來說,重建費用仍是難以承受之重。另外,馬鞍橋村與外界被一條大河隔絕,只有一座季節性的獨木橋,因此極大地阻礙了村民們的震后重建。
馬鞍鞒村村民自己做的獨木橋
地震后橋被沖走,馬鞍橋村的村民只能趟水過河
同年 10 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委托香港無止橋慈善基金,統籌香港中文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高校成立聯合團隊,以馬鞍橋村為基地,啟動了震后村落重建研究與示范項目,穆鈞正是此次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當時,村民們普遍覺得磚房比土房好,但從現實的經濟、交通等實際情況出發,蓋磚房根本行不通。穆鈞帶領團隊通過大量調查發現,基于本土建筑傳統,充分利用震后廢墟和當地自然資源的重建模式,是災后重建最為現實和有效的技術路徑。經過協商,最后決定一起重建土房。
土房的專業術語也叫生土建筑,主要是利用未經焙燒的土壤或簡單加工的原狀土作為主體建筑材料,其傳統形式包括夯土、土坯、泥磚、草泥、屋面覆土等。生土建筑具有造價低廉、冬暖夏涼、建造過程環保等諸多優點。
傳統的夯土建筑由于基礎不牢固、墻體抗拉能力差,因此抗震性能很差。具體來說,第一,基礎不夠深,且基礎中水泥砂漿比例不合理;第二,夯土墻體不夠密實,且沒有圈梁等加強性結構;第三,建筑沒有任何防震縫。
經過一系列調查研究,團隊認為在夯土墻體內部設置木框架作為抗震構件,同時在墻體內部加入竹筋,使框架和夯土材料有效聯結是極其有效的抗震改進措施。因此,在基礎方面,優化了建筑基礎中水泥砂漿的配比,以增強基礎的整體性;在墻體方面,使用木框架、竹筋、木銷來增加墻體的整體性;還在墻體中加入了混凝土圈梁來提升結構整體性和防止土墻的豎向裂縫。
改良建造技術
馬鞍鞒村修復中
馬鞍鞒村修復中
馬鞍鞒村修復中
為提高夯土墻體的強度,在當地村民常用的原狀土或墻體廢墟土料中摻入 5% 左右的熟石灰,并控制 15~20% 的水分,在保持其可降解性能的同時,極大的提升夯筑墻體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能。為獲得足夠的夯擊強度,團隊利用輕型角鋼、鑄鐵等常規材料對當地傳統的夯筑工具進行了改良,將木質夯錘的一端改為金屬材料。此外,還設置了防震縫和伸縮縫,對房屋內部布局和通風也經進行了多處改良。
改良夯筑工具
改善自然通風
項目實施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使村民參與進來。
馬鞍橋村村民過半數不識字,即使有了改良提升的建房技術,但如何教會他們是個不小的挑戰。在穆鈞的建議下,村民們推舉出一對無力重建的孤寡老人作為示范戶,從每家雇傭一個勞動力,組成村民施工小組,志愿者和村民同吃同住,一起修筑“最好的土房子”。
后來,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把原來的倒塌的房子拆了,用這些廢墟來蓋新的房子,并且在他們的建造中體現出了很多聰明的做法,最后的造價非常便宜。
家住馬鞍橋村的李洪元收到穆鈞獲獎的這段視頻,驚訝得合不攏嘴。這個小村莊沒有公共交通,電話信號時有時無。在穆鈞和志愿者的幫助下,這里的 33 戶村民取用當地的泥土制作夯土,在地震后重建家園。這些土房子寬敞明亮,每堵墻至少有 50 厘米厚,墻面光滑平整,側墻有圓形的通風口,大小不一的窗戶都嵌著透亮的玻璃。
馬鞍鞒村修復后
馬鞍鞒村修復后
馬鞍鞒村修復后
馬鞍鞒村修復后
馬鞍鞒村修復后
“生土就是貧窮落后”的認知,在村民們心中根深蒂固,這似乎也是中國農村面臨的普遍問題。農民們熱衷推倒土房蓋磚房,并在房子外墻上貼滿各色的瓷磚。
“中國傳統中,常以‘土木之功’作為所有建造工程的概括之名。”穆鈞說。他希望告訴更多的人,用生土照樣能蓋出美觀、實用,比鋼筋混凝土建筑更加環保、生態的房子。
福建漳州陶淑樓:重建心中的“桃花源”
“這是世界第一流的生土建筑”,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茂本計一郎這樣評價福建土樓:“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
2008 年,“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據歷史考證,漢唐以來,大量北方人口遷入福建,使福建形成了移民社會的特征。在遷移過程中,為了團結族人、防御外敵,土樓逐漸形成了“對外封閉,向內聚合”的空間特征。“對外封閉”是指土樓一般為封閉的環形結構,外部用生土夯筑厚且高的外墻,具有防御功能,外敵很難攻入。
隨著時代發展,土樓的防御功能早已消失,其居住功能也逐漸弱化。部分土樓成為旅游景區,獲得了更好的保護,但那些沒有成為旅游景點的土樓則由于風雨侵蝕,年久失修,開始逐漸走向破敗。
在福建漳州云霄縣內龍村一座名為“陶淑樓”的圓形土樓里,瑯瑯書聲不時響起,吸引著來往游客們的駐足。殊不知,它曾經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陶淑樓位于村莊的中央,呈圓環形,高三層,錯落有致,總建筑面積約為 9420 平方米。相傳南宋末代皇帝宋昺帝趙昺曾避難于此,“陶淑”乃“逃宿”的諧音。
陶淑樓全景圖
陶淑樓俯視圖
在鼎盛時期,陶淑樓居住了三百余人,容納了村莊近半數的人口。在茶余飯后,村民們聚集在土樓內的空地上,小孩們游戲玩鬧,大人們洗衣服、喝茶、打牌、閑話家常。陶淑樓承載著村莊的集體記憶和鄉土文化,在村民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然而,多年的風吹雨淋使屋頂和墻體嚴重受損,木質梁柱因蛀蟲而坍塌,土質結構也開始連片倒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有條件的人家陸續搬離陶淑樓,住上了新蓋的樓房。此外,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村民也不斷外流。無人居住的土樓很快衰落,很多房間已經破敗不堪,導致陶淑樓的狀況每況愈下,實際上已經成為危房。
陶淑樓修復前
陶淑樓修復前
陶淑樓修復前
陶淑樓修復前
陶淑樓修復前
陶淑樓修復前
2015 年,北大光華社會公益管理碩士林爐生從北京回到家鄉云霄縣下河鄉內龍村,看到家鄉的現狀時非常心痛,因此下決心要改變家鄉的面貌。他發起“好厝邊”(閩南語意為“好鄰居”)計劃,投身于鄉村建設。
林爐生(中)和村民在陶淑樓
“好厝邊”計劃的首要切入點就是陶淑樓的修繕。
林爐生說:“我的童年是在陶淑樓度過的,對于我們這樣旅居外地多年的人來說,陶淑樓就是我們對故土的精神寄托。土樓名氣大,有吸引力,適合作為一個起點。”
林爐生請來北京和廈門的建筑團隊設計方案、考察測量。在進行基本的評估后,陶淑樓修繕的重點放在了兩個方面,一是梁柱的修復與加固,保護土樓的框架結構;二是屋頂、外墻和內墻的修復,保護土樓的基本面貌,恢復其居住功能。
資金是一大難題。一方面,林爐生發揮作為公益人的優勢,將陶淑樓修繕設計為公益項目,向基金會申請資助;另一方面,動員村民出資。林爐生說:“其實籌款主要還是依靠外部力量,但村民的參與卻是最有價值的。”最終成功籌集到了修繕陶淑樓所需的 10 萬元資金。
村民捐款名單
2016 年 1 月,陶淑樓修繕工程正式動工,本地的工匠負責搭建木料和夯土,婦女們幫助分揀瓦片。
根據老牌匾上的記錄,陶淑樓于民國十三年大修過。這么多年過去了,屋頂的木梁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有的腐爛,有的生了白蟻。當地老工匠說,能夠做屋頂梁的木料一般為杉木和柏木,被白蟻侵蝕的危險在于,一些看似完好的木梁,中心卻已被蛀空。所以,在修繕中更換了這些腐朽的木梁,并加固了梁柱結構,確保其能夠承受風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蝕。
陶淑樓修復中
陶淑樓修復中
土樓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屋頂漏水,漏水導致土樓內部結構和墻體損壞。在屋面和內外墻的修復上,均采用了傳統工法,用土夯墻,砌泥磚,盡量做到“修舊如舊”。并且進行了必要的防水處理,在墻體底部增設防水層,使用防水材料如聚氯乙烯或瀝青,以防止地下水滲透。在墻體外側涂刷防水劑,形成一層防水保護膜,來減少雨水的侵入。
此外,根據修繕方案,對陶淑樓的內部也進行了改造,如增設衛生間、改善采光等,極大地優化了內部空間布局。
2016 年 6 月,陶淑樓修繕完成,使用壽命大約可以再延長 50 年。
陶淑樓修復后
陶淑樓修復后
林爐生面帶微笑地說:“住在樓里的鄉親終于不用再擔心漏雨,可以睡個安穩覺
圖片 | 唐浩瑩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