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此花非花,卻富了一方人|正義君去哪兒·我們的土地上
“色澄秋水,味比蘭花。”
安徽桐城這座古城
街巷里流淌著
六尺巷 “謙和禮讓” 的回響
山巒間隱藏著
“桐城小花” 的根脈
有這樣一位 “85 后” 女性
用創新與堅守
讓藏于深山的一葉嫩芽
在新時代的土壤里
煥發蓬勃生機……
“等我長大,
定要讓好茶賣出好價錢!”
山間的云霧還未散盡,手機信號隨著雷聲時隱時現。初次采訪黃瑞環,電話那頭她的聲音仿佛裹著山間濕潤的茶香:“我還在茶山上,這場雨來得太及時了。”
這片位于桐城與舒城交界的深山,藏著她深深的眷戀 —— 那些在茶壟間奔跑的童年,那些讓蘭花香氣飄出大山的誓言,此刻都化作漫山遍野的翠綠,在她腳下蜿蜒。
晨光還未穿透云層,幼時的黃瑞環就挎著比她矮不了多少的竹簍,跌跌撞撞跟在父母身后。她學著大人的樣子伸手夠茶芽,指甲縫里嵌滿了青綠色的汁液,采下的茶葉不是老葉就是碎芽,可母親總會笑著,將她采的茶輕輕攏進竹簍:“咱們小茶匠,有模有樣啦!”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于她而言,這不再是簡單的俗語,而是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茶的芬芳就這樣悄然融入她的生命,成為童年最溫暖的底色。
黃瑞環的父輩們一生與茶相依為命,每日伴著星光出門,踩著月色而歸。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茶葉是山里人家的 “救命草”。他們不懂風花雪月,只知道茶是支撐家庭的頂梁柱——新茶能換來孩子的學費,粗茶則是農忙時解渴提神的良方。然而,受制于落后的信息和技術,即便茶葉品質上乘,也只能以低廉價格售賣,村民們辛勤勞作一年,收獲卻寥寥無幾。
望著父母佝僂的背影,黃瑞環攥緊衣角,暗暗發誓:“等我長大,定要讓好茶賣出好價錢!”彼時,這稚嫩的誓言,已在心底種下希望的種子,如茶樹般,在歲月里默默扎根,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放棄穩定工作,
回鄉種茶真的不能有出息嗎?”
2010 年,從安徽農業大學園林專業畢業的黃瑞環,懷揣著對家鄉的深情與對夢想的執著,毅然選擇辭職回鄉創業。
當她滿懷熱情地將想法告知家人時,卻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家有千棵茶,子孫累到怕。”“山里人做茶一輩子,也沒見誰發財!放棄這么好的工作,回去種茶能有啥出息?”面對家人的質疑,她沒有絲毫動搖,鐵了心要在這片茶山上闖出一片天地。
回到家鄉,現實卻給了她沉重的一擊。工藝落后、銷路閉塞,好茶依舊困在深山,難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但她沒有放棄,一次次地跌倒,一次次地爬起。她四處求教,市里的老專家也被她的執著打動,幫她改進技術。而最重要的老師,是她的婆婆陳臘梅。
黃瑞環正在學習改進制茶技術
“桐城小花”又被稱為小蘭花茶,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皖志述略》載:“小蘭花茶,是桐城特產。此茶采摘于清明之后,選一芽兩葉或三葉,沖泡后芽葉似蘭花,而且含有山上野蘭花清香,故名小蘭花”。
桐城小花茶
陳臘梅作為桐城小花茶制作技藝安慶市級傳承人,其家族制茶歷史可追溯至民國。她從小跟著父輩采茶、炒茶,練就一身本事。如今,把手藝傳給了兒媳。
陳臘梅正在制茶
黃瑞環經過日夜琢磨,決心堅持最原始的方式:人工除草、天然肥料、杜絕香料。她從茶園源頭抓起,用自制綠色肥料改善土壤,運用植物之間套種的原理生物除蟲、人工除草,保證小花茶的綠色無污染有機品質。在茶葉采摘過程中要求茶農使用竹簍裝鮮葉,不沾染人工香料污染、自然攤青糅合蘭花香氣,在制作中全部使用木柴,杜絕化學燃料,保證小花茶的原汁原味。
2017 年,黃瑞環申報的桐城小花茶制作技藝被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茶香飄得更遠,
讓鄉親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成為非遺傳承人后,黃瑞環深感責任在肩,她決心將這份珍貴的技藝傳授給更多茶農,帶領大家一同走上致富之路。
黃瑞環在和茶農傳授技藝
初入貧困村,迎接她的是茶農們懷疑的目光。一位老茶農抽著旱煙,滿臉疑惑地說道:“我們祖祖輩輩都這么種茶、采茶,能有啥新花樣?” 面對質疑,黃瑞環沒有絲毫退縮,她微笑著蹲在茶樹旁,耐心地解釋道:“大叔,您看,采摘茶葉時講究提手采,不能掐采。只有提手采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證茶葉的鮮活,茶葉的質量會更好。” 說著,她便親自示范起來,手指在茶梢間輕快地舞動,不一會兒,竹簍里就裝滿了鮮嫩整齊的茶葉。
經過一整年的努力與付出,村民們種植的茶葉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茶葉價格也比以往翻了一番。僅僅是采茶這一項工作,就讓村民的年均收入增加了 5000 元。
而這份成績的背后,凝聚著多方合力——近年來,桐城市檢察院向相關職能部門制發檢察建議,推動相關職能部門建立跨區域聯合執法機制,嚴厲打擊違規使用“桐城小花”地理標志行為,強化日常監管,助力茶產業標準升級,為產品質量保駕護航。
看著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的那一刻,黃瑞環覺得所有的汗水與努力都化作了最甜美的回報。
茶農們正在茶山上采摘
如今,站在茶山上,望著那連綿起伏的綠浪,黃瑞環感慨萬千。曾經那個在茶園里奔跑的小女孩,如今已成長為非遺傳承人。但她的夢想并未止步于此,“未來,我想認真將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入到桐城小花茶的產業發展中來,延長整個茶產業鏈,提高桐城小花茶的價值鏈。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加入我們,把這份手藝傳承下去。”
指導單位
檢察日報社
出品
正義網絡傳媒
安徽省人民檢察院
安徽省安慶市人民檢察院
安徽省桐城市人民檢察院
監制:楊柳 韋道軍
策劃:楊玥 李佳慧
圖文:楊玥
統籌:林美琳 李志祥
特別鳴謝
桐城創景茶業有限公司
第8777期
安徽檢察新媒體出品
終審丨吳貽伙 二審 丨吳熒
來源丨檢察日報正義網微信公眾號
編輯丨李昂
投稿郵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