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作為省會城市,是寧夏的名特優新農產品的主要展示和銷售匯聚之地。在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早市、商場、商鋪等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尤其是一日三餐,禮尚往來的人情需要等,常見這些特產充斥著人們的生活。
很多人對于這些名特優新農產品(簡稱特產),都有認知上的固定地方指代。比如中寧枸杞、鹽池羊肉、靈武長栆、涇源牛肉(或者六盤山牛肉)、賀蘭“海鮮”、固原冷涼蔬菜、賀蘭山東麓的葡萄酒等。這些基本都是名揚區內外或者近幾年異軍突起聲名遠播的特產,耳熟能詳。
而在區內一定范圍內有影響力或者聞名的的特產就更多了。比如西吉的土豆和芹菜、中寧的圓棗和土雞、彭陽的紅梅杏、中衛的沙蔥、靈武的豬肉、五渡橋的驢肉、李俊的韭菜、連湖的西紅柿、吳忠的調料等。
威記為什么會對寧夏的特產產地知道得這么詳細?其實沒什么好奇怪的,那是因為威記是一枚妥妥的廚師(這里喜歡叫廚子),喜歡吃,喜歡做菜,自然對烹飪原料,尤其是地方特產感興趣了。
簡單來說,一說到某一種特產,人們馬上就會自然而然想到是哪里產的。
不過,今天刷到消息,卻意外發現寧夏在2025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中,有兩個特產入選。一個是“永寧對蝦”,一個是“靈武牛肉”。
初看到威記以為自己看錯了,但是再看,確認這是真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
因為威記是第一次知道永寧產對蝦,靈武產牛肉。
平時到早市買菜,看到有活蝦 (對蝦),老板都說是賀蘭(縣)產的,這是由于賀蘭縣在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尤其是對“海鮮”水產的養殖上有所突破,在銀川能吃上便宜的“生猛海鮮”,這一點都不夸張,蝦作為常見的海鮮,更是賀蘭的尋常水產;
說到牛肉,老板一般都會說涇源的,或者六盤山的,或者興涇鎮(銀川),沒聽說過說靈武的。長久以來,都只是知道靈武豬肉聞名。只要在買豬肉的店鋪或者攤位,店家都會打上顯著的“靈武豬肉”四個紅底白字的招牌以攬客。
相信這個新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消息出來之前,少有人知道永寧產對蝦,靈武產牛肉的吧?這也太低調了,同時也說明了對特產缺乏宣傳。
當然了,這也讓寧夏的特產“家族”成員又增加了。
對于文旅和餐飲來說,這是好事。因為這些特產可以促進餐飲菜肴、菜品和宴席的創新和豐富。
不過威記也發現,本地餐飲面對寧夏這么多的特產,在菜肴、菜品或者宴席上卻沒有有效體現出來。這顯得有些可惜了寧夏富饒的物產了。
換句話來說,名特優新農產品,為何不能成為文旅餐飲發展的助力?
比如說特產種植養殖(農家樂)參觀體驗游,比如說針對特產使用,舉辦烹飪大賽,開發創新菜肴;比如說餐飲開發“特產宴”等等。
其實,寧夏的餐飲業完全可以借助這些名特優新農產品,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
就像永寧對蝦,它肉質鮮嫩、口感清甜,完全可以開發出“對蝦宴”,結合寧夏本地的烹飪手法,推出有關對蝦的創新菜品,既突出食材優勢,又展現地方風味;而靈武牛肉品質上乘,若能結合西北傳統的烤、燉、涮等烹飪方式,推出“靈武全牛宴”,必定能吸引食客慕名而來。
并且,特產與文旅的結合也大有可為,就看地方文旅做不做。比如,可以策劃“從田間到餐桌”的體驗游,讓游客親自參與對蝦捕撈、牛肉加工等環節,再品嘗由這些食材制作的美食,增強互動性和記憶點。同時,餐飲企業可以與農戶合作,推出“特產直供”模式,既保證食材新鮮度,又能帶動鄉村經濟。
更值得期待的是,若能定期舉辦“寧夏特產美食節”或“名優食材烹飪大賽”,不僅能激發廚師的創新熱情,還能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寧夏特產的價值。
畢竟,美食是最直觀的文化載體,當一盤盤融合了地方物產與烹飪智慧的菜肴端上桌時,寧夏的飲食文化自然會被更多人記住和傳播。要是請威記當評委就更佳了,因為威記對吃感興趣,能免費吃何樂而不為呢?
歸總來說,名特優新農產品不該只是名錄上的名字,而應成為寧夏文旅餐飲發展的新引擎。只有讓特產“活”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它們的價值,讓寧夏的美食故事講得更精彩。
當然了,說起來都容易,要執行起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