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雞是鶴形目秧雞科動物的總稱,秧雞科是涉禽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秧雞多在春種插秧時繁育且最為常見,其形如小雞,因此被稱為“秧雞”,也被稱為“田雞”。秧雞種類很多,且大小不一,大如幼雞,小似麻雀,一般飛行能力弱。在上個世紀以前是農村捕獵的對象,目前所有野生秧雞都被列為我國三有動物保護名錄,以下是10種秧雞及其分布、特征、習性等方面的詳細介紹:
第十,普通秧雞
分布: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以及長江流域以南的廣大地區,我國境內的普通秧雞屬于留鳥。
特征:一般體長約25公分,體重約150克。形似雛雞,嘴、腿和趾細長,體羽呈黃褐色,有斑紋羽。
習性:生性膽小,行走速度奇快,不善飛行。以植物嫩芽和種子為食,兼食昆蟲和小魚小蝦。喜歡在近水草叢和蘆葦叢中以及稻田中筑巢,以前農村插秧時經常遇到秧雞蛋。
文化:普通秧雞是所有秧雞科中,分布最為廣泛、存量最多的種類。
第九,藍胸秧雞
分布:我國特有秧雞種類,主要分布于我國江蘇、安徽、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和海南島等地。
特征:因具有藍色的胸部羽毛而得名,這是區別于其他秧雞的最顯著特征。
習性:喜歡棲息于沼澤地帶。
文化:作為珍稀鳥類,藍胸秧雞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第八,董雞
分布:我國除新疆以外,其他地區都有分布,尤其集中在中東部濕潤地區。
特征:別稱“鳧翁”,秧雞科中體型較大的種類。全身呈黑色,有紅色頭冠,喙呈黃色。
習性:喜歡單獨生活,常見于沼澤地的水草叢中或稻田中。以植物嫩芽、種子、昆蟲和小型水生動物為食。通常發出“咯咚”叫聲
文化:以前農村大量捕殺董雞,2000年列入三有名錄后,數量逐漸回升。
第七,紫水雞
分布:我國僅分布于云南和福建部分地區。
特征:體型如小雞,通體呈藍色。具有細長的腿和趾,以及適于涉水的喙。
習性:善于在沼澤地帶快速行走,也可以進行短距離飛行。以植物嫩芽、種子和昆蟲為食。
文化: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第六,白喉斑秧雞
分布: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地區,集中分布在華南熱帶地區。
特征:俗稱“灰腳秧雞”,頭頸呈朱紅色,背部呈棕褐色,腹部以下黑白相間。
習性:棲息于稻田、近水草叢中,善于涉水和游泳,以水生植物和昆蟲為食。
文化:是浙江省重點保護動物。
第五,紅胸田雞
分布:我國境內廣泛分布,北至黑龍江,南至香港,西至陜西,東至臺灣。
特征:紅褐色,體長約25公分,體重約70克。具有細長的喙和腿。
習性:棲息于水域附近蘆葦叢、灌木草叢或水稻田中。常在黎明黃昏時分外出覓食。
文化:浙江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第四,紅骨頂雞
分布:我國全國各省皆有分布,江北為候鳥,江南為留鳥。
特征:俗稱“黑水雞”,體型健壯,具有寬闊的翅膀和強健的腿腳。前額角質與喙相連。
習性:善游泳,會潛水,以水生植物和魚蟲為食。
文化:全國多地設有黑水雞保護區。隨著黑水雞的數量逐漸增加,部分地區出現成群結隊的黑水雞覓食谷物,破壞莊稼。
第三,斑胸田雞
分布: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北和南方地區,包括新疆、云南、貴州、湖南、湖北等地。
特征:胸以下具有明顯的斑紋,因而得名。體型偏小,善涉水和游泳。
習性:以水生植物及其種子為食。繁殖期在水域附近的草叢中或水稻田中筑巢。
文化:我國有三次關于斑胸田雞的記錄,分別是新疆、上海、廣東。
第二,紅腳苦惡鳥
分布: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
特征:大小與普通秧雞相似,體羽除頸腹以下呈灰白色外,其余呈灰褐色。
習性:極善涉水,以植物種子、昆蟲和小型水生動物為食。通常棲息于蘆葦、稻田、池塘等環境中。
文化:紅腳苦惡鳥是我國的三有動物,數量約超過10000只。
第一,小田雞
分布:我國各地都有分布,小田雞總共有6個亞種。
特征:俗稱“小秧雞”,具有顯著的黃色斑紋。體型較小,約20公分。
習性:通常棲息于沼澤和濕地的蘆葦叢中,以水生植物和昆蟲為食。
文化:小秧雞是我國的三有動物,目前我國約有10000只。近年來該物種數量上升迅速。
本期就到這里!
歡迎關注,下期更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