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
作者 陳駿達
編輯 心緣
智東西5月23日報道,5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向外界分享了該學院在AI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以及學院本碩博在校生和畢業生的創新創業項目情況。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成立剛滿6周年,已交出一份令人驚喜的答卷。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于2020年開啟了大模型研發工作,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發大模型的單位之一,現已布局了20多個研究方向。該學院曾發布我國第一個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文瀾、大語言模型玉蘭等AI科研成果,現已進入計算機學科國際權威排行榜CSRankings的前列,并在互聯網信息檢索領域連續3年排名世界第一。
去年,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共發表160篇CCF A類(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的A類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其中有部分成果來自于與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華為、聯通等國內頭部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合作。
人才培養方面,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現有本碩博學生532人,其中本科生與博士生占絕大多數。這批學生從大二開始便進入實驗室,已有11人次獲得百度獎學金、微軟學者、中國計算機學會優博等獎項。
該學院還積極引導學生創業,其中由2020級博士生高一釗創辦的多模態大模型企業智子引擎已完成3輪融資,總融資額達數千萬元。
文繼榮稱,在培養一流的AI科學家、工程師的同時,未來高瓴人工智能學院還將在創業創新、學科交叉這兩大方向發力,作為院長,他希望高瓴也能做出DeepSeek這樣的工作。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在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全球校友大會”的人工智能自主創新發展論壇上分享了上述成果,這一論壇還見證了門頭溝區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同建設的“京西智谷中國人民大學人工智能與智慧治理研發中心”的揭牌。
一、探索大模型架構創新,AI+社科交叉研究成特色
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的多位教師分享了該學院在大模型、交叉學科研究、科學智能、智慧治理方面的科研成果。
▲參與分享的7位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教師(圖源:高瓴人工智能學院)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自2020年9月開始著手研發“文瀾”多模態大模型,成為全球最早開展大模型研究的學術機構之一。基于文瀾模型的技術積累,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相繼研發出視頻生成大模型VDT和圖文大模型Awaker,探索了多模態大模型在三維場景生成、人物動作交互和機器人感知進化上實際落地應用的技術。
在語言大模型領域,該學院成功構建“玉蘭”系列開源大語言模型,包括百億級參數的YuLan、輕量化的YuLan-Mini及創新性的非自回歸模型LLaDA,系統掌握了預訓練全鏈條技術,成為國內少數具備從頭預訓練能力的高校團隊。該學院發表了首篇大模型綜述《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及《大語言模型》教材,有力推動了大模型技術推廣。
依托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科優勢,高瓴人工智能重點推進“AI+”跨學科創新,形成了AI社會科學研究仿真模擬框架與涉外法治大模型等特色成果。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打造的玉蘭-萬象大模型社會模擬平臺,支持自動化場景構建,用戶只需通過自然語言對模擬場景進行描述,系統將自動生成代碼,大幅降低編程門檻。平臺內置50個模擬模擬場景,支持十萬級智能體大規模模擬。內置的AI社會研究員可自動完成從研究問題分析、場景構建、模擬執行到報告生成的完整科研閉環。
該學院還聯合人大法學院、智源研究院共同研發了中國人民大學涉外法治大模型,并在研發過程中建立了高質量的涉外法律知識庫、高精準的多語言法條檢索系統、高可信的法條增強生成框架、深度思考的法律推理功能。通過知識檢索和智能問答兩大系統,用戶能夠精準獲取更優質、可信、合理的檢索結果和法律回答。
AI技術賦能智慧治理也是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的重要研究方向。從基礎平臺到垂直場景,他們構建了“數據感知-智能 認知-精準施策”的閉環體系,涵蓋城市治理中的數據智能基礎平臺、民生治理、公租房分配智能決策、產業賦能治理等領域。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還探索了大模型架構的新范式。該學院于2025年2月發布全球首個80億參數擴散語言模型LLaDA。LLaDA 通過擴散采樣的方式而非從左到右的方式生成連貫對話,效果媲美同規模代表性自回歸模型并突破單向推理瓶頸。LLaDA在國內外社交媒體被廣泛討論,單帖瀏覽量破40萬。開源模型單月全球下載量超過17萬次。
信息檢索領域是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的強項。該學院曾開源模塊化工具包FlashRAG,在開源社區GitHub上獲得2300多星標,并適配了華為、百度的國產化開發框架。今年,高瓴人工智能學院開始關注AI深度搜索,并發布了深度搜索引擎WebThinker。
WebThinker以大規模推理模型為基座,能一邊推理一邊主動識別知識缺口,自主發起聯網搜索補充知識;還能深度瀏覽互聯網,在搜索到的網頁上根據需要自主點擊其他鏈接來獲取更深層次相關信息。
它還能“邊思考-邊搜索-邊寫作”,通過并行處理實現實時研究報告生成,大幅縮短內容整理和報告寫作周期,并基于在線強化學習策略,不斷從用戶交互歷史中優化搜索策略和報告質量。
在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領域,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在基礎算法平臺、圖機器學習計算平臺取得重要成果,研發首個基于國產深度學習框架計圖的圖機器學習算法庫Jittor-Geometric,為科學計算提供了更高效的國產化解決方案。
在微觀和介觀尺度,該學院研發了一系列基于幾何學習的端到端預測與生成模型,為小分子藥物設計、抗體藥物設計、蛋白質藥物設計、高分子藥物設計開拓了新方法路徑。
在宏觀和超宏觀尺度尺度,提出了數據與機理雙驅動新一代智能科學計算框架,解決了大規模湍流加速仿真、缺失觀測多物理場生成、無人機飛行氣動實時預測、精準臨近降水預報等挑戰難題。
二、博士生創業項目獲千萬融資,本科生打造多模態音樂生成模型
在科研的同時,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學院學生已在多模態AI、AI+法律、AI+藝術等前沿領域打造了相關產品,從本科生階段到博士生階段,均有學生投身創業。
多模態大模型創企智子引擎的創始團隊主要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創始人高一釗是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級2020級直博生。從參與國內第一個多模態大模型項目悟道·文瀾開始,智子引擎團隊一直處在國產多模態技術的前沿。
智子引擎已完成圖生文、視頻生文、文生視頻、圖生視頻等多模態模型的發布,近兩年已連續完成多輪融資并將自主研發的多模態大模型在多行業落地,具體場景包含:城市治理、應急消防、智能巡檢、影像內容生成等。該公司希望探索在全新、可擴展架構上打造多模態大模型的技術路徑。
▲智子引擎發展歷程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2021級博士生張陽稱,他的創業項目“妙手”是一款聚焦AI Agent for Research的自動化科研平臺,提供從選題挖掘、數據收集、模型構建到報告生成的全流程自動化服務。
用戶僅需輸入研究方向或核心想法,平臺可在10分鐘內輸出包含研究背景、方法設計、實證結果、圖表分析的完整實驗報告。
▲妙手產品架構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2022級博士生孫忠祥的創業項目聚焦法律,打造了大模型驅動的可信模擬法庭“慧審”。項目聚焦法律AI的可落地性與可信性,融合法律三段論推理與“適應-檢索修訂”框架,模擬真實審判流程,實現智能法官、原被告、證人等多角色協同。
系統特別強化了公平性和生成可信性,解決基層司法資源緊張、案件處理效率低等問題,助力構建更高效、更公開、更可信的法律服務體系,推動智慧司法的創新發展。
▲模擬法庭智能體系統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2023級博士生涂權打造了AI鏡像社交應用“回聲”。用戶可通過自建特質遵循的擬人化社交分身,由AI主動篩選興趣和性格匹配的對象并代勞破冰,過濾無效社交。
“AI鏡像社交”并不替代真人連接,而是優化社交漏斗,讓用戶從低效“滑屏”轉向高質互動,最終回歸真實關系。
▲“回聲”團隊的技術積累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2023級本科生張景超和團隊一起打造了WeaveWave多模態人工智能音樂生成模型。目前,大部分音樂生成模型僅支持視覺、文本等單一模態,而該模型可以同時使用視覺、文本、音頻等內容作為“靈感”,生成音頻內容,進一步提升了音樂生成的可控制性。
三、“在AGI時代,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敢冒風險”
在以“AGI時代的創業創新”為主題的論壇上,來自研究機構、企業界和學術界的多位嘉賓分享了他們對學生創業的建議。
中關村門頭溝園管委會主任譚李麗見證了許多創業項目的孵化,她肯定了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的“導師帶領+產業鏈接”孵化模式,但也強調創業需緊密結合產業需求。譚李麗介紹,門頭溝區的京西智谷正在空間載體、人才安居、法律服務、科技金融等方向為創企提供支持。
國家級科研機構北京中關村學院院長劉鐵巖建議,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在校期間的機會,在創業領域多試錯,在這一階段,試錯成本相對較低。他認為,創業者應該“以最樂觀的心態面對挑戰,但以最壞的打算接受結果。”
劉鐵巖是中關村學院的第一位全職員工,經歷了該學院從0到1的“創業”過程。他告誡創業者,不能“以玩票的心態看待創業”。他在中關村學院鼓勵學生自主立項,從科研階段開始對自己負責,不把導師作為“最后一道防線”。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是中國人民大學校友,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分享了對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之間差距的認知。王仲遠鼓勵AGI時代的在校生們積極創業,并強調“在AGI這個時代,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敢冒風險”。
華為中央軟件院分布式與并行軟件實驗室主任譚焜觀察到,科技創業者的創業項目通常由技術出發,但仍需看到商業需求是什么、客戶在哪里、客戶的需求是什么。此外,在公司達到一定規模后,如何構建公司的組織架構、股權架構,也是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長聘副教授許洪騰從青年教師的角度分享了他對創業的看法。據他回憶,文繼榮曾說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的發展方向應該類似斯坦福大學,而非加州理工,前者更注重創業文化和多元發展路徑,后者更注重象牙塔內的科研。
許洪騰建議,想投身創業的學生應該認識到,投資人更看重“人靠譜”而非項目成敗。創業者應該注重在創業過程中與投資人建立聯系,獲得投資人的信賴,這樣即便某一項目失敗了,還能持續獲得投資。
已經擁有成功創業經歷的高一釗分享說,創業幫助他迅速積累了在校園內無法獲取的資源,對個人成長幫助較大。他鼓勵學生積極創業,因為當以學生身份創業時,即便項目失敗,也不會面臨過大損失。
結語:產學研融合發展,高瓴打造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國內頂尖的AI科研與教學機構,高瓴人工智能學院過去6年的發展速度和成果有目共睹。
在國內AI產業飛速發展、國產化進程加速之際,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正為產業界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AI人才,走出了一條科研、產業與教育融合的獨特路徑,對國內的AI教育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