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同濟大學
編輯整理 :雙一流高教
與長春市人民政府簽約,深化校地多領域合作;應邀在多個論壇上作主題報告,分享同濟改革發展創新實踐;多項科技創新成果亮相高博會展區,引人注目;赴知名高中調研,推進大中教育更加有效銜接……
昨天(5月23日),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以下簡稱“高博會”)在長春開幕,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同日舉行。同濟大學校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帶隊赴長春出席高博會活動,副校長趙憲忠、校黨委副書記劉潤參加相關活動。
本屆高博會以“融合·創新·引領:服務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為主題,聚焦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與產教融合發展,吸引了全國千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800余家科技企業參與。
高博會開幕前,吉林省委書記黃強會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林蕙青、知名高校領導和兩院院士代表等出席高博會的重要嘉賓,鄭慶華參加了會見。
拓展校地合作,分享同濟創新探索
5月23日上午,高博會開幕會上,首批校地戰略合作項目簽約。長春市人民政府與同濟大學等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鄭慶華等共同見證下,劉潤代表學校簽約。
根據協議,校地雙方將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人才交流培養、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為長春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同濟大學“雙一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5月23日下午,在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主論壇上,鄭慶華以《工程智能驅動學科轉型發展》為題作專題報告,闡述了工程智能的同濟方案。他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并帶動科研范式的革新,高校亟需主動擁抱人工智能帶來的范式變革,推動學科結構優化與跨界融合。當前,同濟大學正以工程智能為突破口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
鄭慶華指出,科學智能幫助認識世界,助力科學規律的發現、表征、描述、實驗、驗證,而工程智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工程領域中設計、分析、優化和制造等各個環節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更加強調實踐的可行性、跨學科的集成性和可解釋、可靠性。
鄭慶華說,同濟大學具有發展工程智能的學科特色優勢,近期已成立工程智能研究院、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極端環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等五大研究院,目的是實現體制機制創新、培養模式創新、開拓新域新質、評價體系創新“四大創新”。
5月24日上午,鄭慶華受邀在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平行論壇上,以《人工智能賦能新工科建設——實踐與探索》為題作主旨報告。報告包括新工科因何而來、人工智能賦能新工科建設的同濟實踐兩大部分。他指出,當前工科教育面臨知識結構不適配未來需求、單一路徑不適配融合創新、資源平臺不適配原創突破三大問題,對此教育部適時提出了新工科建設計劃,推動傳統專業轉型升級、現有專業交叉融合、未來專業引領探索。
鄭慶華表示,要正確認識、把握和利用好人工智能賦能新工科建設的必然趨勢,早做早受益。新工科要更加重視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教育,推動STEM教育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發展。新工科建設要緊緊圍繞四大任務,即創建新專業、促進交叉融合、實現內涵轉型、改革評測體系。他以同濟大學在人工智能賦能工科新專業、新課程、新教材、新場景、新應用,賦能教、學、評、管、服以及圍繞工程智能創辦五大研究院等方面的工作為例,向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賦能新工科建設的具體實踐。
同濟智慧閃耀論壇,同濟成果亮相展覽展區
5月24日下午,由同濟大學承辦的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標準引領的“雙一流”建設平行論壇在長春舉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郝彤亮,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任增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中國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瞿振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原黨委書記姜治瑩,高等教育領域專家、相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以及高等學校相關負責人等200余人參加。
郝彤亮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論壇聚焦標準引領的“雙一流”建設,精準對標黨中央的最新部署要求,彰顯“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責任和擔當。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自主科學確定“雙一流”標準的重大意義;要強化思想指引,準確把握“雙一流”標準研制的“五對關系”;要突出協同聯動,廣泛凝聚各方智慧,形成“雙一流”標準研制的強大合力。希望以標準為引領,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水平整體提升,為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姜治瑩在致辭中表示,高博會的盛況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集中縮影,站在教育強國建設全面提速的歷史節點,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牢牢把握“支撐國家戰略”與“滿足民生需求”、“扎根中國大地”與“借鑒國際經驗”等重大關系,奮力書寫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篇章,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瞿振元作了題為《教育強國場域中“雙一流”建設的定位與使命》的主旨報告。他表示,2025年是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開局之年,要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不斷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提速”與“提標”;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外在貢獻與內在品質,明確教育強國建設中“雙一流”的定位;堅持自主科學確定“雙一流”建設標準,加快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加強學科專業內涵建設,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強國建設,讓“雙一流”建設高校擔當綜合改革的領頭雁。
趙憲忠作了題為《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賦能學科轉型創新發展》的主旨報告。他表示,學校推出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方案,通過強化基礎學科、培育新興學科、促進學科交叉、創辦工程智能研究院、建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展人工智能社會治理研究、打造百門AI+新工科課程、改進評價體系、以“AI+”提升治理服務水平等九大舉措,塑造學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應時代之變、應強國使命,同濟大學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為路徑,增強內生動力,堅持深化改革,志在世界一流,堅持追求卓越,努力打造“教育強國,同濟有為”的新范式。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焱,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馮丹,天津大學副校長李斌,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培養處處長王雪華,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張艷寧,分別圍繞本研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全球勝任力、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深化博士生教育高質量躍升改革、數智賦能高等教育發展與評價等議題,先后作了專題報告。
與會專家面向教育強國戰略要求,重點圍繞自主科學確定“雙一流”標準研究,建立健全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加強基礎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國際高校重點建設計劃研究等議題展開研討,共同探索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新路徑新范式。
在5月23日下午舉行的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就業育人新范式與新生態平行論壇上,劉潤作了題為《新時代教育強國視域下同濟大學就業育人創新實踐》的主旨發言,分享同濟在就業育人領域的探索實踐。他表示,新時代的高等教育要將就業育人深度融入思政育人體系,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形成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新范式,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核心勝任力。同濟大學通過三階段四場域施策,發揮五個群體作用,為學生提供精準化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服務。其中,實施就業引導工程、開展“六營一獎”特色項目取得顯著成效。此外,利用AI技術賦能就業工作,提升智能化、精準化水平,全力構建就業育人良好生態。
高博會期間,同濟大學多項科技創新成果亮相展區,包括聚焦AI賦能的綠色智慧新能源智能無人農機、低空飛行器高性能氫燃料電池及整機、航空級國產芳綸蜂窩紙及其大型客機應用關鍵技術、智能汽車底盤創新技術、大連金州灣國際機場及配套工程建設總進度綜合管控、多模態光聲分子成像和腫瘤診斷系統、同濟大學參與測試關鍵技術的中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常導高速磁浮列車等。
赴東北師大附中調研,推動大中教育有效銜接
5月23日下午,鄭慶華帶隊赴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東北師大附中”)調研,并就推動高中高校人才貫通培養開展深入交流,進一步深化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高質量銜接,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劉潤及學校有關部門、學院負責人參加。
鄭慶華以《工程智能引領 新域新質開拓——工程智能驅動學科轉型發展》為題,為師生作報告,介紹了同濟大學以五大研究院創建為契機,以工程智能為引領,推動學科轉型、開拓新域新質的同濟方案。他表示,同濟大學將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培養模式創新、開拓新域新質、評價體系創新等系列舉措,著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產教融合新高地。
報告會后,鄭慶華一行與東北師大附中領導、教師及家長代表進行座談交流。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徐海陽,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助理、東北師大附中校長邵志豪,附中黨委書記劉麗君,附中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利華,班主任、家長代表等參加座談會。
座談中,鄭慶華充分肯定了東北師大附中的辦學特色和育人成效,介紹了同濟大學學科轉型發展實踐和育人成果,期待未來雙方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探索精準對接、協同育人新范式,推動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更加有效銜接,共同為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鄭慶華一行還參觀了東北師大附中校史館,了解附中的悠久歷史、深厚底蘊和卓越育人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