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領域摩擦態勢進一步加劇。
據觀察者網5月21日報道,中方明確表態,將針對世界范圍內協助美國對華為人工智能芯片實施限制舉措的各類實體(含美國相關實體),依法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應對。
此番態勢無疑使得近日剛達成90天貿易“休戰”的中美關系,再度面臨新的不確定性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5月19日,馬來西亞官方宣布將構建首個由中國華為芯片所驅動的人工智能(AI)系統,僅間隔一日便迅速撤銷了此前的相關表述。
這一極具戲劇性的政策變動,鮮明地凸顯出該國在中美人工智能技術競賽格局中所處的微妙且復雜的境地。
這意味著,美國這一禁令,已經在暗中起作用了。
而這背后或揭示著,在采購并應用華為AI芯片這一事項上,或許并非僅有馬來西亞一個國家出現了態度動搖或調整采購決策的情況。
一旦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蠢蠢欲動,加入美國的行列禁用華為昇騰芯片,對于華為而言,影響不容小覷。
更關鍵的一點在于,特朗普政府還會以此大做文章,在后續談判中以此為籌碼,迫使中國妥協。
換句話說,如果中國不有所作為,勢必會換來美國的得寸進尺。
因此,5月21日,我國商務部正式面向全球發出警告。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事件中,我國展現出了極為強硬的態度,果斷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作為法律武器。
我國不僅明確指出“美方所采取的措施涉嫌構成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限制舉措”,還針對“執行或協助執行相關措施的任何個人或組織”發出了嚴正警告,強調若其涉嫌違反我國反外國制裁法,必將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中國強硬的態度,就如同特朗普對華掀起關稅戰之際,警告他國如果犧牲中國利益來促成談判,必將遭到中國反擊別無兩樣。
是選擇中國還是美國,中美兩國再次將選擇權交給了世界各國。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美國巨頭芯片公司英偉達的CEO,黃仁勛直言:“美國針對人工智能芯片向中國實施的出口管制措施‘已然是一次失敗的嘗試’。自拜登政府執政以來,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從95%大幅下滑至50%。”
顯而易見,英偉達市場份額的急劇萎縮,與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本土AI芯片產業的迅猛崛起密切相關。
而近年來,中國在芯片領域的發展,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更何況,美國今天能用這個方法對付華為,日后也能用其對付世界上任何一個發展勢頭猛的科技公司。
是要一直“臣服”于美國,還是和中國一起走“百花齊放”的道路,日后自會見分曉。
不過若特朗普政府在拜登政府既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對華芯片出口管制與禁用措施,我國半導體產業無疑將面臨一定程度的挑戰與困難。
然而,從美國芯片企業的視角來看,此舉或將引發災難性后果。
特朗普政府或許尚未充分意識到,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旦美國芯片企業失去中國市場,其產品出口將面臨嚴峻困境,屆時,美國芯片又該銷往何方?
等到中國真的完全實現半導體產業本土化時,恐怕美國又要求著中國對美放開市場了。
真可謂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信息來源:《商務部:任何人執行美方措施,涉嫌違法》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