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成都錦城學院學生農場的9畝水田里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百余名學子頭戴草帽、赤腳踏泥,躬身參與學校組織的插秧勞動實踐課程。這片由向日葵、荷花與青翠秧苗共同構成的田野,不僅躍動著夏日的生機,更見證著當代大學生與傳統農耕文化的深度對話。
勞動教育必修課:從選課到實踐的規范化管理
作為全國最早將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的高校之一,成都錦城學院自2005年啟動“三練三創”實踐教育體系以來,持續創新勞動教育模式。今年規劃的學生農場秧田面積達9畝,由勞動學院統籌管理,實施教務網選課制度。學生可根據個人課表自主選擇勞動時段,課程考勤、實踐規范均納入學分考核體系。
據勞動學院王中老師介紹,插秧課程嚴格遵循農業生產規律。學生在課前需完成安全培訓,掌握草帽佩戴、水分補給等防護知識;實操環節中,教師團隊現場示范標準動作,強調后退式插秧法的技術要點:保持腰部直立避免勞損、腳步平穩防止踩踏已插秧苗,確保秧苗入泥深度控制在2至3厘米。為提升作業精度,田間提前拉設標記繩輔助定位,通過明確分工、團隊協作實現行距株距的科學把控。
00后的田間課堂:在泥土中感悟成長
在機械轟鳴的現代農業背景下,這群“Z世代”大學生用最傳統的方式體驗著農耕文明。藝術學院廖佳偉同學坦言:“第一次赤腳踩進濕潤的稻田,泥土從腳趾縫里溢出的觸感很奇妙。和朋友們邊插秧邊交流,既需要專注力又考驗配合度,這種集體勞作的氛圍像極了特殊的修行課。”計算機與軟件學院葉菊同學則對農耕的精細化產生深刻認知:“每株秧苗的深淺、間距都直接影響收成。當看到成排秧苗整齊立于水田時,那種親手創造秩序的成就感特別治愈。”
為期8天的輪班勞作中,數千名學生分批次完成全部插秧作業。勞動學院組建師生聯合巡查組,每日監測秧苗生長狀態,對漂浮、倒伏的秧苗及時補插修正。據測算,在無極端天氣影響下,這片“學生田”預計畝產可達590斤,總產量將突破5300斤。待九月金秋稻浪翻涌時,學生們將重返農場參與收割,并運用專業所長完成稻米包裝設計與電商營銷,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實踐。
傳承中華耕讀文化,培育時代新人
成都錦城學院的勞動教育早已突破簡單的體力勞動范疇,形成立體化育人模式。在即將到來的豐收季,學生們既要操作聯合收割機完成現代化收割,也要親手設計真空包裝上的文化標識;既要在實驗室檢測稻米品質,也要通過直播帶貨拓展市場,真正實現“田埂里的雙創教育”。
春種希望的專注、夏耘成長的堅韌、秋收碩果的喜悅、冬藏智慧的沉淀,共同鑄就著當代大學生“勤以立身,勞以養德”的精神品格。當00后大學生在烈日下躬身插秧、在暴雨后搶修田埂,他們收獲的不僅是農業技能,更是對“粒粒皆辛苦”的生命體悟。這種融合生產勞動、科技創新與商業運營的實踐教育,正在重塑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