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高速爆燃車禍,將小米和雷軍突然拉入創業以來的聲譽谷底。在社交媒體上日更不輟的雷軍,一反常態地“靜默”,更讓小米的信任光環蒙上陰霾。
5月22日晚間,小米新品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組織者的緊張,表現在安保前所未有地嚴陣以待。北京當天下了大雨,但參會者被翻包檢查,水、雨傘、零食都要寄存,連白紙也不能帶入。
發布會上,看起來比往日拘謹的雷軍簡單開場:“今年是小米創業15周年,回顧這15年的歷程,無論如何我想先說一聲,謝謝大家。”
沒有對小米SU7事故和小米SU7 Ultra的“挖孔門”過多提及,雷軍直接拿出了幾項“硬核”產品表明態度——自研3nm(納米)制程SoC(系統級芯片)玄戒O1、自研4G通信基帶芯片玄戒T1、首款搭載玄戒O1的旗艦手機15s Pro,以及大眾最關注的小米汽車YU7。
《財經天下》了解到,玄戒O1原計劃在4月和YU7同時發布,標志著小米從“組裝廠”向“有能力突破硬核科技的大廠”邁進。
不過5月15日,雷軍在微博上提前官宣玄戒O1,卻讓小米卷入了新一輪“是否真自研、真3nm、真國產”的質疑。
“我看到很多人評論,說小米好像突然就‘手搓’了一個大芯片。實際上,小米芯片干了11年。”雷軍在談及玄戒O1的研發過程時,語氣一度哽咽。
某芯片領域資深人士對《財經天下》表示:手機芯片設計是一項高難度的系統性工程,投入大、周期長、回報高度不確定。蘋果、高通、華為、三星等頂級手機或芯片大廠,在SoC自研之路上無不歷盡坎坷。
特別是在工藝流片(將設計芯片交付代工廠生產)環節,7nm芯片流片大約需要1500萬美元;6nm需要3000萬~4000萬美元,3nm流片可能最多需要上億美元。
“雖然小米采用的是Arm公版核,但讓國產SoC從此有了3nm流片經驗,仍然非常不容易。”上述人士說。
而在YU7的發布中,盡管雷軍沒有直接談及那場致命事故,但處處可見小米做出的針對性調整。
雷軍介紹,小米YU7全系標配了激光雷達,探測距離達到200米,異形障礙物識別精度也有所提高——而事故中的SU7標準版,沒有配置激光雷達。小米還同時發布了高階駕駛培訓課程,雷軍表示,“其實遇到緊急狀況,最好一腳踩死剎車”,而該課程的其中一項就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于錐桶前剎車。
01、到底什么算“全自研”?
由于小米YU7已被各方早早“劇透”,玄戒O1無疑是這場發布會的重頭戲。
《財經天下》綜合各方信息了解到:玄戒O1為小米自主設計,基于Arm架構的V9指令集,采用Arm公版“Cortex-X925”超大核設計,晶體管數量為190億個,基帶方案為外掛聯發科T800。同時,小米對Arm公版架構進行了NPU(神經網絡單元)定制,并進行了外圍IP采購。
小米表示,玄戒O1的發布讓小米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后,全球第四個擁有自研設計SoC芯片能力的手機廠商,也標志著國產3nm SoC設計能力取得重大突破。
這一表述在業內引起巨大反響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爭議。首先,如何定義全自研?小米又是如何在短時間內,便在3nm SoC芯片設計上取得飛躍式突破的?
前述芯片行業人士對《財經天下》表示,芯片產業鏈極其復雜,大眾頭腦中的“全自研”并非指CPU、GPU、NPU、基帶(通信模塊)全都要自己設計、集成。
例如,由于基帶全球適配壁壘極高,玄戒O1基帶采用了外掛聯發科。而行業最頂尖的蘋果A18芯片已高度自研,基帶也仍舊在外掛高通。
相應地,本次發布會上小米為自家手表適配的玄戒T1芯片,采用的已經是自研基帶——這也意味著小米不僅沒有放棄基帶研究,同時當SoC芯片相對高維的技術取得突破時,也可以讓技術降維產品受益。
而芯片產業主要分為設計、制造、封測三大環節。其中,流片、制造環節多由臺積電等代工廠借助光刻機等設備完成;提供封測的供應商則遍布中國、東南亞、歐美。
因此,手機廠商的所謂“自研”多集中于“設計”環節,指的是自己采購IP,走通集成、測試、流片過程。而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手機廠商也多會采用做架構和IP研發、采購的Arm公版,再做集成優化。
小米又是如何做集成優化的?雷軍在現場表示,小米采用了四叢集十核CPU ,包括了2顆X925超大核、4顆A725性能大核、2顆A725能效大核以及2顆A520超級能效核。
而目前高通、蘋果、聯發科等主流架構已經多采用全大核架構。因此小米的四叢集設計,也變相否定了網上對于小米是直接“換皮”高通的猜測。
外界的另一個疑問集中在:在海外芯片限制下,小米為何能獲得代工許可?
對此,Omdia 研究總監何暉對《財經天下》表示,手機芯片目前并不受海外限制。前述芯片業內人士也表示,受限的主要是服務器芯片和AI芯片,手機、車載芯片不受影響,“否則這對限制者來說,也會得不償失”。
02、小米十年造芯路
“3nm目前是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制造工藝,啟動資金非常巨大,全球能夠進入的玩家也是屈指可數。小米在半導體領域一直持續投入,近年來也有一些成果在逐漸顯現。相信他們對于半導體的投入的決心是很大的。”何暉說。
小米玄戒O1的發布,也標志著第一顆國產3nm芯片正式登場,繼華為海思麒麟后,我國國產芯片再次躋身世界第一梯隊。
雖然業內人士表示,玄戒與海思團隊在技術和時間積累上,還達不到同一等級。畢竟海思已深耕SoC研發10多年,推出了十幾代產品,才進入世界領先梯隊。但小米玄戒用更短的時間,更為有效的策略,開發出了能代表世界第一陣營的手機SoC,也無疑值得稱道。
雷軍在現場表示,雖然小米是在2021年重啟3nm制程“大芯片”戰略的,但小米的造芯之路遠遠不只4年。
2014年10月,小米成立北京小米松果電子有限公司,著手開發手機芯片。2017年,小米發布了首款手機SoC芯片“澎湃S1”,也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后第四家有能力自研核心芯片的手機廠商。
不過,該款芯片反響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澎湃S1立項時,業界主流芯片多應用28nm工藝;而當S1面世時,業界主流已進入到16nm及以下工藝。
據財新報道,2018年,小米“澎湃S2”芯片已經做出來,但綜合考慮未能商業化。松果團隊也一分為二,一部分人員轉而從事人工智能與物聯網芯片研發;另一部分人員留在小米手機部,繼續開發手機SoC。
2021年12月7日,小米成立“上海玄戒技術有限公司”,既研發SoC大芯片,也并行研發電源管理芯片、影像芯片等小芯片。
研發玄戒的4年里,小米累計研發投入超135億元,玄戒團隊研發人員超2500人。雷軍表示,小米今年在芯片方面的研發預算已經超過60億元,如此的投入規模與研發人數,在國內芯片行業公司中,小米都算得上前三。
但雷軍也表示,比研發周期長、投入規模大更殘酷的是,大芯片業務的生命周期很短,幾乎一年一迭代,第二年就過時、貶值。
“如果沒有足夠的裝機量,再好的芯片也是賠錢的買賣。”這也意味著,大芯片必須在一兩年時間里賣到上千萬臺,只有到這個規模,公司才能生存。
過去十幾年,芯片領域競爭慘烈,又是太過“燒錢”的工程,上百家芯片公司被行業淘汰。
2023年5月,OPPO宣布終止旗下芯片設計公司哲庫科技的業務。哲庫員工曾向《財經天下》透露,OPPO放棄的原因,便是難以負擔高昂投入。
“對于小米這樣的后來者來說,這件事難如登天。”雷軍說,“并不是玄戒O1做出來了,這件事就結束了,其實才剛剛開始。”
雷軍為大家算了筆賬,像玄戒O1這樣的3nm制程芯片,每一代的投入大約需要10億美金,如果只賣100萬臺的話,單片芯片的研發成本就要超過1000美金(約合人民幣7204元)。發布會上,新款搭載了玄戒O1的小米15S Pro最高定價5999元。這也意味著,這個定價甚至不能覆蓋芯片研發成本。
“這需要小米多么大的勇氣和多大的投入,要支撐多少年才能把這個事情做成。”但雷軍表示,小米已經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計劃至少投資10年,投入500億元,“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那么,小米又為何一定要自研手機SoC芯片?
雷軍表示:“2017年發布會我回答過,4年半前重啟時,我們又討論了半年。原因是,小米想成為偉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我們必須攀登的高峰,繞不過去的硬仗。面對芯片這一仗,我們別無選擇。”
玄戒O1的發布,似乎讓小米4年來的投入和努力有了好的結果。據雷軍介紹,玄戒O1的性能對標高通驍龍8 Gen4和蘋果A18 Pro,安兔兔跑分達300多萬分,芯片面積為109平方毫米,集成了190億個晶體管,“這個規模和蘋果最新一代處理器是一樣的”。
不過,海思與高通都經過了多年自研積累才有了今天的深厚內功,蘋果更早在2012年,便在A6芯片上開始采用Arm非公版IP,探索自研的Swift架構。
雷軍也表示,“大家不要指望我們一上來就能碾壓蘋果”。比起蘋果已經苦熬10年多,進入收獲期,小米的煎熬與投入才剛剛開始。
”過去5年,小米在研發上投入了1020億元,比原計劃的千億研發投入還多了20億元。今年,小米的研發投入預計達到300億元。下一個5年,小米繼續增加研發投入,計劃的研發支出高達2000億元,和之前5年相比翻倍。”雷軍說。
03、YU7能打贏Model Y嗎?
雖然YU7的細節從去年下半年報備工信部開始,數據便被各方詳盡拆解,幾乎已不剩多少懸念,但YU7的發布仍然掀起了本次發布會的高潮。
作為小米首款SUV,現場不斷有觀眾高聲問“多少錢”。但此前雷軍就在微博上表示,本次不會發布YU7的定價,也不會開啟小定。
YU7發布前,雷軍先向大家報告了SU7的成績。上市14個月,小米SU7累計交付達25.8萬輛。今年4月,單月交付2.8萬輛,成為2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冠軍。
“大家問的第一個問題是:YU7怎么念?”雷軍現場解答,YU7的“YU”來自《逍遙游》的“御風而行”。雷軍表示,這意味著YU7的定位是豪華高性能SUV,而不是SU7的簡單拉高版,而是在SU7的基礎上重新設計。
從外觀設計來看,YU7延續了小米汽車家族的設計語言,和小米SU7在風格上一脈相承,將科技感與運動感拉滿。YU7前臉采用封閉式設計,搭配造型鋒利的LED大燈組,車燈上部為真實風道,并通過前蓋后部出口導流。
此前,外界傳聞“YU”是“Y Ultra”的意思,其中的“Y”指代的或為特斯拉Model Y,也就是“勝過Model Y”。
事實上,雷軍對YU7的介紹也同樣延續了SU7全面對標特斯拉的形式。不僅雷軍直接將YU7的參數與Model Y對比,就連車型設置都與Model Y完全一致。
小米YU7總共有標準版、Pro版、Max版三款車型,其中標準版為單電機后驅、續航835km,Pro版本為雙電機四驅、續航770km,Max版本同樣為雙電機四驅、續航760km。
動力性能上,YU7也處處與Model Y對比。YU7 MAX版本搭載了雙電機系統,前后電機最大功率分別為220kW和288kW,綜合最大功率690馬力,總功率508kW,零百加速3.23秒,最高車速可達253km/h。
小米YU74999×1996×1600mm的車身尺寸也迎合了國人喜歡的“大就是好”的標準,軸距3000mm,超過Model Y的2890mm軸距,接近理想L7水平。
據雷軍介紹,以1.88米的假人為例,YU7前排的頭頂空間還有100毫米,后排頭部空間也有77毫米、膝部空間73毫米,“都比Model Y和卡宴好”。
在內飾上,YU7中控臺取消了傳統儀表盤,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橫貫駕駛艙的“遠端帶魚屏”,結合全景HUD抬頭顯示,可將車速、導航等信息投射至駕駛員的正前方視野當中。
雖然這條被雷軍稱為“天際屏”的全景交互屏,也被網友指出,與阿維塔和林肯所配備的“遠端屏”設計有些類似。
自小米YU7曝光在大眾視野后,外界普遍認為,當前中國車市最有希望挑戰Model Y的就是YU7。
目前國內B級及以上純電SUV賽道,Model Y一家獨大。2024年,國內市場B級及以上純電SUV累計銷量約166萬輛,其中Model Y銷量高達55.67萬輛,形成了斷檔領先。
去年年底,樂道、極氪、智界、智己、阿維塔、嵐圖等6家公司在一個月內先后發布新產品,每款產品都將槍口對準特斯拉Model Y,這一現象也被網友們戲稱為“六大門派圍剿特斯拉”。
但Model Y卻依然傲立銷量排行榜前列,這也讓人們將拿下Model Y的希望,寄托在了小米YU7身上。
早在今年1月新款Model Y上市之際,雷軍就曾在社交平臺表態,YU7將會正面與Model Y進行較量。國金證券研報認為,小米YU7有望打破Model Y在純電SUV領域的統治地位。
比起YU7的銷量,更令人擔心的或許是小米的交付能力能否跟上。如今SU7仍供不應求,根據官方小程序顯示,交付時間已在20周起步。
據悉,小米工廠一期產能為15萬輛/年,為了趕上交付進度,小米汽車從2024年6月起,便開始了雙班生產。小米工廠二期項目也已開啟早晚雙班施工,預計今年6月中旬竣工——這也與YU7的上市時間吻合。
對于小米YU7來說,定價策略更是關乎其市場成敗的關鍵。Model Y當前起售價26.35萬元,智界R7逼近30萬元,蔚來ES6則高達33.8萬元。
目前,市場預測YU7起售價集中在23萬~25萬元區間。
從成本角度分析,小米YU7與小米SU7零部件通用率達75%,規模化采購可以攤薄邊際成本,這也為YU7的價格下探提供了一定空間。
發布會上,雷軍再次延續了SU7發布時的“欲揚先抑”,表示具體價格會留到7月正式發布時揭曉。但他表示,“Model Y是26.7萬,我們這個配置怎么也要貴六七萬。”“19萬9不可能啊,這個配置沒有30多萬下不來。”
不過參考小米SU7與特斯拉Model 3的競爭策略,SU7便比Model 3便宜3萬元。況且,市場上20萬~25萬元SUV區間已經聚集了智己LS6、極氪7X、阿維塔07等多款車型,競爭十分激烈。
小米YU7想要突出重圍,必然要揮起“價格杠桿”——而小米從來都懂得在價格方面制造驚喜。繼SU7掀翻了Model 3王座后,小米YU7與Model Y正面對決的大戲,將在下半年正式開場。
(作者 |林小葵,編輯 |李不清,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本內容來自財經天下WEEK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