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人開玩笑說:上海人有自己的貨幣——滬幣。以前我一直都不太相信,現在我是真的信了。
事件概況:兩顆餛飩引發的全民大討論
最近,上海的“38元兩顆溫州敲餛飩”徹底火了。這一幕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了“滬幣結算”,網友們調侃道“竹筒敲的不是餛飩,是消費者的錢包”。
看到有視頻說38元兩顆,也有說28元兩顆,如此嚇人的價格,讓我有些震驚,然后去查了一下28元兩顆。不管是38元還是28元,溫州街頭只要8-12元就能吃到滿滿一碗(10-13顆)的市井小吃,在經過了黃浦江水的浸泡后,每顆價格直接暴漲了10幾倍。
商家解釋說用到了高級的黑毛豬肉、自制蛋皮、豬油等輔料,還復原了傳統竹筒叫賣的形式。10幾倍的溢價,這些用料成本能支撐得起?
真是諷刺啊,這種“碰肉餛飩”在發源地溫州,是以深夜推車攤販的煙火氣聞名,是最接地氣的存在。薄如蟬翼的皮,清澈見底的湯,量足親民的價格,配上竹筒“篤篤”的敲擊聲,是無數夜歸人溫暖的記憶。而如今到了上海,它被裝進了精致的碗碟,標上了令人咋舌的價格,就像是給穿慣了棉布衫的鄰家姑娘硬是套上了晚禮服。
我們到底在爭議什么?
被侮辱的消費常識
19元(實際14元)一顆餛飩?這還是在賣食物嗎,簡直就是在賣金箔啊!對比一下數據:上海社區食堂三菜一湯才15元,杭州小籠包10元8個,日料店的壽司均價也沒有超過這個數。商家說用到了高端食材,可是什么樣的黑毛豬做成餛飩餡后那么貴呢?就像網友們調侃說的:“竹筒敲的不是餛飩,是我的智商”。
松江中山街道社區食堂
消失的市井煙火氣
溫州敲餛飩的精髓就是在那個“敲”字——深夜巷口,竹筒聲聲,掀開鍋蓋白霧蒸騰。現在倒好,把市井文化包裝成了奢侈品,就像是給臭豆腐噴上了香水,完全變了味。上海外灘“147元兩葷三素快餐”“98元六片萵筍”的鬧劇都還沒涼透呢,現在又來個“餛飩刺客”,這些商家是不是對“精致生活”有什么誤解?難道“滬爺”們真的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滬幣”?
被割裂的消費市場
商家們想盡辦法的制造消費升級的幻覺,讓我們普通人被迫接受價格通脹。這樣惡性循環下,是否會存在某一天早餐攤的豆漿從2元漲到8元,菜市場的青菜開始按片賣呢,日常飲食都要"奢侈品化"嗎?當然也會有人說,這是市場的選擇,但是當選擇權只掌握在資本手里時,我們離一碗餛飩都吃不起的日子還會遠嗎?
回歸常識:食物不該成為身份象征
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說:“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美食的本質是飽腹和慰藉,不應該是社交貨幣。溫州的敲餛飩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它承載著深夜街頭的人情溫度,而不是像米其林餐廳的做作擺盤。
別再折騰什么“文化體驗經濟”了,先把餛飩皮搟薄一點,湯頭熬鮮一點。再好的營銷話術都只是在忽悠,真正的物美價廉才是硬道理。畢竟,市場再瘋狂,也敵不過最樸素的真理——不好吃又死貴的東西,遲早是要涼的。“天津狗不理”不就是一個經典案例嗎!
結語:守住普通人的餐桌尊嚴
網友們調侃的真的只是兩顆餛飩嗎?不,不是,我們關心的是能否體面地吃飽飯。當日常飲食成為炫富工具時,當老百姓的餐桌成為資本的游戲場時,體面的吃飽飯都將是一種奢望。
最后問問大家:你愿意為所謂的“高端小吃”買單嗎?在評論區說說你遇到過的“食物刺客”,讓我們一起拆穿這些消費主義的華麗泡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