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溫州一老農來到金店,偷偷從懷里,掏出一本金冊,想用它打個手鐲,金匠正要丟進爐里,突然發(fā)現(xiàn),金冊竟刻了不少古字!
“老板!你快來看,這上面寫的什么東西啊?這玩意兒能燒嗎?不會是什么文物吧!”
聽到金匠的呼喊,店里面的老板趕緊來到他的身邊,隨后探頭往他手中看到,只見金匠的手中拿著幾張金箔,看起來分量非常重,不過在老板的仔細辨認下,好像看著上面寫著什么東西?
老板伸手接過金匠手中的金冊,細細辨認上面的字,只見金冊子四角均刻有“霸北街西”的繁體字,老板辨認了,好一會兒才看出來,并且中間還寫著“韓四郎十分金”等字體。
讀到這里,老板突然臉色大變,趕緊問道:“這東西究竟是哪里來的?”金匠不明所以,連忙將事情的原委緩緩道來。
這本金冊是一名老農拿來的,這名老農原本只是一名普通農民,生活雖然清貧,但是也算過得去,一天他在挖地基時突然挖到一個瓷罐,正是由于他們的不小心,瓷罐被鏟破,里面的金銀珠寶全部掉了出來。
還沒等老農反應過來,周圍人就已經上前哄搶,這名老農也順手將金冊揣到自己懷里,不過因為這名老農嘴非常嚴,在之后考古隊將一些流失的文物進行追繳時,這名老農矢口否認自己撿過什么東西,絲毫不將金冊的事情說出來。
在回到家里之后,他向家人講述了金冊的事情,不過家里人勸他,還不如將這金冊融了,打個金鐲子,這樣就是屬于他自己的了,要不然被人看到了,說不定還是得上交,與其交給國家,還不如戴在自己手上呢!
老農聽后覺著有道理,于是就來到金店,請求金匠將東西一個金鐲子,并約定好在幾天后來拿,不過看到老農謹慎的樣子,這名金匠就留了一個心眼兒,雖說平常來打首飾的人也多,但是像老農這樣揣在懷里的,確實有點可疑了。
之后就有了開頭的一幕,老板得知了來龍去脈之后,也不敢隨意將金冊融了,隨后對這名金匠說:“東西先別融,放到我這里,待會兒我去找專家鑒定一下,這玩意兒要真是文物的話,咱們攤上的事可大了。”
老板的話將金匠嚇了一跳,他有些慶幸自己手沒那么快,這要是真給文物融了,說不定就得落下一個損害文物的罪名,那自己可真的吃不了,兜著走了。
后來老板就將金冊到了一名專家面前,請專家鑒定金冊的來歷,這名專家在見到金冊的時候,也是非常震驚,直接那東西是有11折12片的金箔壓疊而成,重量差不多為40克,金子倒是不稀奇,只不過上面的文字引起了專家的注意。
在專家的細心鑒賞之下,發(fā)現(xiàn)這玩意兒居然是來自南宋的黃金貨幣,這些貨幣出自一家金紙鋪,通常是一些達官貴人用來賞人或者流通的貨幣,有非常大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還是研究南宋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得知東西來歷的老板沒有選擇獨吞,他來到了那名老農的家里,將專家的話原封不動的告訴老農,老農也震驚極了,他只覺得這是文物,但是沒想到是這么珍貴的東西,老板雖然建議老農將東西上交,但至于怎么處理,還是要聽老農的。
老農細細思量了一會兒,隨后說道:“既然這是古代的文物,那就交給國家吧,這不是我們平民老百姓應該拿的東西。”聽到老農的話,金匠鋪子的老板對他豎起大拇指夸贊。
或許這一本金冊,對老農這樣的家庭來說是全家人幾年的口糧,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沒有選擇自己的利益,而是將文物交出去,讓它得到更好的保護,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主要信源:溫州博物館官網、《特殊貨幣--金葉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