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刷到了一條新聞。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鼓樓的樓宇頂部出現了“瓦片脫落”。
而且還不是一點點,是大面積的坍塌。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因為這個樓宇維修項目的合同金額為341萬余元。
這這這……
維修古建,反而越建越“毀”?
鼓樓由臺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臺基被列為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原來的樓宇部分則毀于清咸豐三年,現在我們看到的樓宇實際上是1995年建設的。
但是誰能想到,這座建于明洪武八年、閱盡朝代更迭的硬核建筑,在喜提文旅局300萬專項維修大禮包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塌了”。
看現場圖,真的很讓人震驚。
感覺“萬世根本”這塊牌匾在滾滾塵煙中都發出了“累了,毀滅吧”的嘆息。
古人用糯米灰漿筑就的不朽傳奇,被現代人用鋼筋混凝土三下五除二就解除了封印。
簡直是從“保護性施工”變成了“破壞性開光”。
不少網友質疑施工團隊偷工減料,甚至是破壞了原有的結構。
要我說,施工團隊真的該去好好琢磨一下《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匠人精神。
這種古建維護后效果反而不咋樣的事情,也不在少數。
比如天水古城。
明清時期的居民院落群被修繕成了商業街。
青磚黛瓦的百年老宅,搖身一變,成了網紅奶茶店、寫真照相館和義烏小商品直銷中心。
游客走進去感受不到歷史氣息和人文關懷,而是聽到“10元3串”的吆喝。
這哪里是修繕,簡直是做了醫美。
還有山西大同古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就對大同進行過通報批評:“古城或歷史文化街區內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要求大同限期三年整改。
如果整改不到位,兩個部門將提請國務院撤銷它們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看了那么多例子,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要么被“修”成廢墟,要么被“改”成商場,其實挺悲哀的。
文物保護?
不存在的,主打一個“古為今用”,完美詮釋什么叫“修舊如新”。
或許大家真的該好好了解一下,古代人是怎么修葺古建的。
古代是怎么修葺的?
不同文明和時期的方法各有特色。
但從總體來看,都遵循著“修舊如舊”和“因地制宜”兩個原則。
真正的古建筑保護,并不是簡單的“翻新”或“重建”,而是基于嚴謹的評估,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采用最適宜的技術手段進行修復。
《周禮·考工記》就系統記載著建筑營造規范。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這四個要素,成為了后世修繕原則的理論源頭。
北宋時期的《營造法式》更是明確規定了修繕需要“以舊修舊”。
攝影師·勒布朗
在制定修繕方案前,要先進行全方位、合理的評估。
相當于給這個建筑進行全面體檢,檢測它的穩定性、材料老化程度和歷史保留痕跡。
準確判斷了病癥,才能避免再次加工維修的二次損壞。
《薊縣獨樂寺》
而且修繕遵循一套嚴謹的工序,強調“從下到上,由結構到裝飾”的遞進式修復。
木質建筑和磚石建筑對應著不同的修繕方式。
以地基與墻體為例。
如果建筑出現下沉、傾斜,需要先勘察地基是否塌陷,墻體是否開裂。
然后使用傳統技術“打牮撥正”,用木牮桿和千斤頂緩慢頂升建筑,局部掏換腐朽基礎,再回填夯實。
還有“偷梁換柱”。
在不擾動整體結構的前提下挖開局部地基,替換腐朽木樁,然后用新石料或夯土補強,與原基礎咬合。
當然還有“拆裝歸位”和“支頂撥正”、“整體加固”等方法。
修木結構則強調最小程度的干預,一般情況下僅替換腐朽的部分。
通常采用“榫卯拼接”和“墩接技術”。
而后是修屋頂和裝飾層。
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深入了解一下,這里我就不贅述了。
同時,在修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當時的思想。
在安居樂業時,講究“左為上,左為貴,左為前,左陽右陰,左雄右雌”。
但是戰亂時期,則剛好相反。
規劃和裝飾方面同樣也很重要。
以門前擺放的石獅為例,也一定是左雄右雌,這些順序是不能錯位的。
古建筑修繕不是“翻新”,而是“延壽”
在修繕過后,也有比較完善的驗收標準。
一些重要的建筑還有特定的規定。
比如故宮的周期性保養,分為歲修和大修。
歲修指的是年度周期性保養,通常由故宮古建部“瓦、木、油、畫、土”五作工匠按《工程做法則例》執行。
大修則是全面性的修復,10~30年一次,這種大工程就需要一層一層的審批了。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問問:
程序多,還復雜的修繕過程,會有人冒著“龍顏大怒”的風險干點偷雞摸狗的事嗎?
古代修葺,會有人貪污嗎?
其實是有的,而且還不少。
尤其是宮殿、陵墓這些大型官式工程中,貪污都變成了一種“傳統”,甚至是形成了系統性的舞弊手段。
因為這些工程規模浩大、程序復雜、工期漫長……
人多、環節又多,不少建筑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而且他們的貪污的手段也不少。
以木材和磚瓦為例,古代不少建筑會使用金絲楠木和杉木這些昂貴的木材,官員往往會虛報采伐數量,多出來的這部分就直接轉賣牟利。
燒制磚瓦時,上報損耗率遠遠高于實際,比如“十窯九不成”,多出來的磚瓦也會被私售。
還有和商人勾結以次充好、克扣工人工錢等等。
如果官官相護,那更是容易腐敗成風。
貪污的后果也很嚴重。
龍顏大怒后直接人頭落地、誅你九族可不是開玩笑的。
武則天時期,在修建乾陵(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時,負責采辦石料的官員以次充好。
《唐會要·卷二十一》明確記錄:“采石使以惡石充數,后怒,誅之,以尸填礎”。
就是主犯被斬首示眾,尸體填入陵墓地基“鎮邪”,家屬流放嶺南世代為奴。
道光年間,內務府虛報工料,御史彈劾后,道光震怒,親自督辦審查。
內務府郎中、營造司主事等數人被斬立決,涉事商人財產充公。連工部侍郎都有連帶責任。
事后,道光帝特別下旨:“工程錢糧,絲毫皆關國帑。”
但這其實也是頂風作案。
因為各個朝代都有相關的管制制度。
從法律條文到執行手段,都體現出“以重典治貪”的特點。
《唐律疏議》《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有規定。
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審計制度。
唐代“勾檢制度”,設立“比部”定期核查工程賬目;宋朝設立“審計司”,專門審查工程開支。
更別說還有“物勒工名”這種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把你的名字刻在建筑上,要是出了問題,第一個找你。
總之,古代修工程搞貪污,就是“高風險高回報”。
輕則丟官流放,重則腦袋搬家。
本文僅供歷史參考,現代搞工程請遵紀守法。
雖然現在沒有“剝皮實草”了,但牢飯照樣不好吃(沒有內涵的意思)...
[1]侯衛東. 中國古代磚石建筑及其保護修復概述 [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2, (02): 50-53.
[2]胡博洋,王清遠,汪鎮霖,等. 中國古代木結構的價值研究與保護對策 [J]. 建筑技術, 2012, 43 (05): 450-452.
[3]祁偉成. 中國古代建筑的修繕原則及技術傳承 [J]. 建筑, 2011, (11): 27-28.
?小伙伴們最近想看什么內容呀?你們的一鍵三連決定下期內容!
在評論區留下你最想看的主題,點贊TOP1的選題有機會被我們做成推文。
如果被選中了,我們還會給你送出一份神秘福利喲~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社群
在這個連呼吸都自帶KPI的時代,我們打造了一個心靈療愈空間
在這里,盛放著現代人最稀缺的三樣東西:
允許脆弱的勇氣
暫停內耗的特權
柔軟共振的磁場
我們相信,力量從松綁開始~2025年女性力量元年,誠心邀請更多女性加入我們。
一群女朋友,創造向上的女性能量~
我們將會為大家鏈接冥想、瑜伽、自然、藝術、茶道、品香…豐盈我們的內心,疏解負面的情緒,提升能量磁場
- 歡迎關注少禾成長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